
在《神農本草經》中,黃芪被列為上品,其味甘性溫,入脾肺二經。有補氣昇陽、固表止汗、托毒排膿、利水消腫和生肌等功效。《景岳全書》中也有記載:黃芪味甘氣平,氣味俱輕,升多降少,陽中微陰。」而《本草經解》更是詳細的記載了黃芪的使用特點,裡面說到"黃芪微溫,秉天春升少陽之氣,入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味甘無毒,秉地和平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味俱升,陽也。」

從黃芪的藥物特性可以看出,黃芪適用於脾肺氣虛等病症。而今天要告訴大家的是,黃芪何止是補中益氣?這3個作用用好了,讓你受益匪淺!
第一個作用,用於脾胃氣虛以及中氣下陷諸證。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因為黃芩是擅長補中益氣,又善昇陽舉陷,是補氣昇陽的一味要藥。用於治療脾虛氣短、食少便塘、倦怠乏力等,常配白朮以補氣健脾;對於氣虛較甚的患者,常常配人參以增強補氣作用;如果有中焦虛寒、腹痛拘急,常配桂枝、白芍、甘草等,以補氣溫中,如《黃芪建中湯》;對於脾陽不升、中氣下陷,而見久瀉脫肛、內臟垂者,常配人參、升麻、柴胡等,以培中舉陷。

第二個作用,就是肺氣虛及表虛自汗,氣虛外感諸證。
為什麼這麼說呢?治肺氣虛弱、咳喘氣短,比如慢阻肺的患者,常配紫菀、五味子、人參等同用;近年以黃芪為主,配伍百部、地龍等治慢性氣管炎,亦頗有效。治表虛衛陽不固的自汗,易外感者,常配白朮、防風同用,即《玉屏風散》,既可固表以止自汗,又能實衛而御外邪。

第三個作用是氣虛水濕失運的浮腫,小便不利。
為什麼氣虛會引起浮腫,小便不利呢?這一點我們同樣也在後面介紹,黃芪有補氣利尿消腫之功,常與防已、白朮等同用,如《防已黃芪湯》。現以黃芪為主,配伍補腎、利水濕之品,治療慢性腎炎浮腫、尿蛋白長期不消者,效果也非常不錯。

此外黃芪還常常用來治療以下一些疾病,比如用於氣血不足,瘡瘍內陷的膿成不潰或潰久不斂。治膿成不潰,常配當歸、穿山甲、皂角刺等;用於氣虛血虧的面色萎黃、神倦脈虛等。常與當歸同用;用於虛不能攝的便血、崩漏等,常與人參、龍眼肉、當歸等同用;用於氣虛血滯不行的關節痹痛、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等等。

一路走來對黃芪的功效作用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從主要用於內傷勞倦、脾虛泄瀉、氣虛、血虛、氣衰等多種證,到現代藥理研究的加持下,用於預防感 "冒,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心力衰竭、慢性B型肝炎、糖尿病腎病,各種抗腫瘤與感染等等,黃芪在治病救人,防病養生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不管什麼問題,在選擇調理方案上,都應該遵循「辨證論治」這個原則。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