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是我國發生率和死亡率排名前三甲的癌症,可說是普遍和有殺傷力的癌症,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及定期做大腸癌檢查,以及早發現和治療,是防治大腸癌不二法門。
大腸癌是我國男性最常患上的癌症,是女性繼乳癌之後第二多罹患之癌,2015年是我國繼肺癌和乳癌之後,死亡率排名第三大的癌症。
根據2013年數據,我國每年新大腸癌病例約3000人,而最常患上大腸癌的族群是華人,其次是馬來人,第三是印度人。
大腸癌趨年輕化
沙巴醫藥協會主席王明忠醫生受訪時表示,大腸癌越來越流行,但在外國大腸癌死亡率有下降的趨勢,其中原因是通過大腸癌檢查及早發現與治療,加上治療方法的進步提高治癒力,這是好消息。
惟壞消息是,在外國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越來越多50歲以下的患者,也是外科醫生的王明忠說,以前在外國50歲才開始做大腸癌檢查,現在已調降至45歲,而大馬一般跟隨外國的做法。
從瘜肉演變惡性腫瘤
大腸癌是源自結腸或直腸的癌症,若沒有儘早發現和治療,癌細胞可能擴散至其他身體部位。王明忠表示,大腸癌相信是從大腸里的瘜肉開始,慢慢從良性變成惡性腫瘤形成癌症。
「那個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從瘜肉到大腸癌可能要約10年時間,所以在10年之內有機會發現和去除,越早發現治癒效果越好。」
他表示,年紀大、家族中有大腸癌病史、糖尿病患者及有些炎症性腸病等具有較早風險患上大腸癌,屬於無法控制因素。
「高風險群體需要多加註意,例如若家族裡有大腸癌病例,需要預防和比一般人的50歲更早10年進行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也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不過度肥胖、運動、健康飲食如少吃紅肉、加工肉品、高溫煎炸食物及不過量酒精及抽菸。這是可以控制及能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的因素。
50歲以上者須檢查
王明忠表示,除了健康生活和多吃蔬果類多纖維食物有助預防,大腸癌檢查也非常重要,以檢查是否有瘜肉或大腸癌。一般上50歲以上者就必須做檢查,有家族病史者須提前在40歲檢查。
糞便潛血檢驗(Fecal Immunochemicak Test For Blood (FIT)是檢驗糞便是否含有肉眼看不到的血液,因大腸癌的腫瘤或瘜肉與糞便磨擦時會流血,此檢查可發現早期大腸癌或瘜肉個案。一般的化驗室都有提供此檢查,即簡單又方便,收費也不貴。
他表示,糞便潛血檢驗一般上要連續檢驗3次都沒有瘜肉才算確定沒有問題,50歲之後通常每年要檢驗一次。
至於大腸鏡檢查是診斷腸癌最重要和普遍的方式,做法是從肛門插入腸鏡,並觀察大腸內部,檢查過程以影像由電視播出,並可做切片檢查及切除瘜肉。
腸鏡檢查僅10分鐘
王明忠表示,大腸鏡檢查一般只須10分鐘,但有時因個人的大腸狀況而異,如果大腸內部乾淨,沒有什麼東西就好,如果有東西要清除,需要更長時間,但一般30分鐘可完成。
在檢查的前一天,醫生將會開瀉藥予病人,病人最好空腹或不要吃有纖 物。
「這很重要,如果大腸不幹凈就看不清楚,甚至無法完成,千萬不能偷偷吃,以為醫生就不知道。」
腸鏡管子從肛門進入大腸會痛嗎?他表示,病人在檢查前會注射鎮靜劑,所以會處於半睡半醒的狀態,不會痛但對敏感者或會稍不舒服,醫生會觀察氧氣、心跳和血壓等,通常很安全,雖有一定風險,但意外少之又少。
王明忠表示,檢查後病人會感覺脹氣,加上受鎮靜劑影響,因此當天不鼓勵開車或做重要決定,最好是拿假。
他表示,如果大腸鏡檢查一切正常也沒有瘜肉,可以在10年過後再檢查,但有些人會5年做一次,如果有瘜肉又是早期階段切除即可,有時也要看其性質是否正常、良性或惡性等。
大腸癌的治療依嚴重性而定,一般上是切除手術及重接回去,若是早期發現動手術就足夠了,不必做其他治療,若是晚期需要動手術、化療或電療。
早期完全沒有徵兆
王明忠表示,大腸癌早期完全沒有什麼徵兆,除非在靠近肛門處有流血,才會發現,到了真正發痛時已是嚴重階段。
惟根據2017年的數據,大馬人發現大腸癌超過一半已是第三和第四期,屬於晚期和嚴重。他表示,大腸癌第一期救活幾率90%,第二期超過70%,第三期達30%,「至於第四期就……」
他表示,在外國大腸癌檢查已證明有助減低腸癌死亡率,我國政府雖然有主辦提升大腸癌意識活動,但還需要多加推動和媒體宣傳。
以他的病人為例,大多數檢查者是因為身邊有人得了大腸癌,開始感到擔心害怕才做檢查,「要預防大腸癌,最重要的是健康的生活和做檢查。」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204514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