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在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總離不開這樣一種食材,它就是有吉祥寓意的「魚肉食品」。

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深受人喜愛。但最近有新聞稱如果吃魚方式不對,容易感染「肝吸蟲」!

消息一出,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視。「肝吸蟲」是什麼?對人體有害嗎?又該如何預防呢?今天就詳細說一說。
"肝吸蟲"為何物?
肝吸蟲,也被叫做「華支睪吸蟲」,多流行於遠東地區,像中國、韓國等國家,據相關數據統計,全世界已有超過3500萬人被這種寄生蟲感染。

人類為何會感染肝吸蟲?
一般情況下,肝吸蟲蟲卵會通過糞便擴散到淡水中,接下來就會被「螺」攝入,然後在螺體內將完成幾個發育階段,變成「尾蚴」再次釋放到水中,接下來其就會侵入到淡水魚的肌肉組織當中,在魚體內形成「囊蚴」。

當人類或者動物食用了生的、沒有煮熟的、腌制的、煙燻的或者鹽漬的淡水魚、蝦時,就很可能會被肝吸蟲感染。囊蚴會在十二指腸脫囊並且上移至膽管部位,在膽管中會發育為成蟲。
除此之外,人體通過使用受到污染的菜刀、案板以及各種廚具餐具接觸食物後導致污染食物也會增加感染肝吸蟲的幾率。
為何淡水魚更容易感染肝吸蟲?
淡水水域更適合各類寄生蟲的生長,特別是「肝吸蟲」,感染情況比較普遍。這主要是由於相比淡水來說,海水中的滲透壓較高,對於寄生蟲的生存會造成較大的「威脅」,所以不易存活。當然,像異尖線蟲等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寄生蟲也會感染某些海魚。

被肝吸蟲感染後,會有什麼反應?
早期大多數被肝吸蟲感染的個體都沒有症狀,隨著寄生蟲的負荷和時間的延長,出現相關症狀的風險和幾率也就會隨之增長。
肝吸蟲一旦進入身體之後,本身可以長期存活,有些甚至可以存活20-30年。

有少數被感染的患者在食用未煮熟的魚類後10-26日就會出現「急性症狀」,一般會持續2-4星期,具體表現為:厭食、發熱、腹痛、關節痛、肌肉痛、蕁麻疹等。
對於肝吸蟲感染病症來說,後期嚴重時可能會導致出現體重減輕、胰腺炎、梗阻性黃疸、復發性膽管炎、肝膿腫等情況,更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膽管細胞癌的發生。
該如何預防?
建議在食用魚類食品前一定要將魚類食物徹底加工煮熟,特別是那些用作熬粥和涮火鍋的魚片,更要注意適當延長烹煮時間,保證其完全成熟。

對於肝吸蟲而言,只有在90-100℃的溫度下持續加熱15秒以上才能將其滅活,低溫熱水根本無法徹底殺滅肝吸蟲。除此之外,一定要注意案板、刀具、筷子等餐具必須要生熟分開,而且要定期進行煮沸消毒。
最後,建議大家可以定期去醫院進行檢查,一旦發現被肝吸蟲感染,應該立即進行規範治療。
調料可以殺滅生魚片中的肝吸蟲?
這則言論純屬「無稽之談」,請不要以身試「蟲」,這類物質對於肝吸蟲並不存在「殺滅」作用。

該如何健康吃魚?
1、食魚需適量:《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建議每人每日要攝入40-75克水產品,無論是魚蝦還是螃蟹,都應適量食用。
2、蒸煮燉更靠譜:建議選擇蒸煮燉等烹調方式,還原食物的鮮美,保留更多的營養物質。減少煎炸炒烤(魚)的食用次數,避免攝入由於高溫烹調所產生的有毒物質。

3、拒絕食用各種「腌制魚肉」:和新鮮魚肉相比,腌制魚中含有更多的亞硝酸鹽物質,經常攝入容易增加致癌的風險。除此之外,腌制魚肉中含有較多的食鹽,大量攝入容易增加高血壓、胃癌等疾病的患病幾率。
「病從口入,毒從食進」,魚蝦是建議各位經常吃的一種食物,但在生活中要嚴格注意飲食安全,從根本杜絕感染「肝吸蟲」,不吃生食,完全加熱,降低風險。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201360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