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到底飯前吃還是飯後吃?讓你的腸胃告訴你

水果到底飯前吃還是飯後吃?讓你的腸胃告訴你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關於水果什麼時候吃的說法,大概每個人都聽過很多種。有人說,空腹吃水果不行,飯前或飯後一小時內也不宜吃水果,只能飯後兩個小時再吃。還有人說,水果早上吃是「金水果」,中午吃是「銀水果」,晚上吃就是「鐵水果」……所以,大家似乎都在糾結中吃著水果,一邊吃一邊心裡犯嘀咕:我到底吃沒吃對啊?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說,怎麼吃水果,要視個人情況而定。

胃腸不好 確實不宜空腹吃水果

有人說空腹時胃中酸度較高,再吃富含有機酸的水果,對胃有一定刺激;水果中含有大量單寧,和胃酸結合,又容易產生結石。所以空腹吃水果簡直是在傷害自己。

范志紅表示,水果里有機酸的酸度,只有pH3-5,和pH值可以低於2的胃酸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倒不如說,水果中所含的有機酸和有機酸鹽,有緩衝劑的作用,不會讓胃的酸度下降,甚至可能是相反。對於胃酸過多的人來說,空腹吃酸度高的水果可能會產生不適;單寧過多的水果,比如柿子,空腹吃可能會與蛋白酶及黏液發生結合甚至傷害胃黏膜而導致不適。但是,如今水果越來越甜,酸度越來越小,澀味也日益淡薄,這種擔心也漸漸沒必要了。絕大多數人在飯前食用蘋果、梨、桃、西瓜、草莓等常見水果時,並沒有什麼不適感覺。

不過,空腹吃水果真正需要注意的是,水果中含有蛋白酶,有可能傷害胃腸黏膜。另外,水果中所含的多酚類物質,比如單寧、花青素、原花青素和酚酸等,會降低多種消化酶的活性。

那些胃腸功能本來就很弱,或有胃腸疾病的人,其消化道黏膜本來就有炎症或傷口,更容易被水果中的蛋白酶或單寧所傷害;其消化液分泌本來就不足,消化酶的活性再被多酚類物質降低,就會加劇消化不良問題。

消化能力差 飯後不宜馬上吃水果

有傳聞說,飯後立即吃水果,就會被先期到達的食物阻滯在胃內,致使水果不能正常地在胃內消化,而是在胃內發酵,從而引起腹脹、腹瀉或便秘等症狀,長此以往將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對此,范志紅回應,這種說法聽起來似乎有理,但它的前提是,吃水果之前已經很飽,而且水果吃的數量比較大,導致長時間滯留胃中,胃酸分泌量又不足以殺死食物中的細菌,從而導致細菌在胃裡繁殖發酵,產生大量氣體,造成胃腸不適。但只是胃酸不足、胃動力較差的人,容易出現這種情況,需要適當注意控制飯後吃水果的數量。

所以,飯後多長時間吃水果,吃多少水果,還是要看個人的消化能力。如果消化能力差或胃中感覺飽脹,就不必飯前吃水果,也不宜飯後馬上吃水果。同時,一次吃水果的數量不要過多,少量多次為宜。如果消化能力強,那麼飯前吃水果或飯後馬上吃水果,都沒關係。

特別提醒

1.這些水果不宜空腹吃

富含蛋白酶的水果,包括芒果、木瓜、菠蘿、獼猴桃、無花果等,的確不適合在空腹時吃得太多。

2.超胖人群適合餐前吃水果

在能夠正常消化水果的情況下,如果是需要增重,那麼最好用餐前不要吃水果,以免影響到消化酶的活性,或者影響到吃正餐的胃口。如果是超重肥胖,或者有高血壓、高血脂問題,那麼餐前吃水果是件好事。先吃些水分大熱量低的水果,有利於減少用餐時的急迫感,放慢進食速度,少吃一些熱量更高的飯菜,有利於控制體重。對高血壓高血脂患者來說,增加一些水果的攝入量,用它替代一小部分主食,可以大大增加鉀元素和膳食纖維的攝入量,有利於控制血壓和血脂。餐後進食水果則沒有這樣的作用了。

3.「糖友」試試水果當加餐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水果和主食都是碳水化合物的來源,把水果當成兩餐之間的加餐,更有利於平穩血糖。這樣既不會使餐後血糖上升更多,也不會因為飢餓而造成第二餐之前出現低血糖情況。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200866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