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報周刊提供糖尿病患若常腳麻或喊痛,要注意可能是血糖控制不佳警訊,醫師指出糖尿病周邊神經痛最常從下肢對稱發生,患者出現電擊感、麻木感、針刺感,大大影響生活品質。糖尿病若控制不佳,身體就像長期浸泡在糖水內,使得組織受到傷害而產生許多併發症,其中之一就是周邊神經痛。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醫師表示,糖尿病周邊神經痛症狀往往從腳趾開始,兩腳對稱往上蔓延,患者三不五時感受到位於腿部深處的酸、麻感,也可能出現像刀刺、燒灼或電擊般疼痛。這種神經痛的致病機轉仍不明,往往在夜間或天氣太冷、太熱時,疼痛感會變得更嚴重;除了異常疼痛,神經出問題還可能產生另一種病變,就是感覺神經變得遲鈍,因此下肢可能喪失對外力造成的疼痛感受,以及失去對溫度變化的感覺,容易不知不覺就受傷,導致四肢末端局部組織潰瘍、壞死,嚴重者必須面臨截肢。下肢神經痛影響睡眠「痛到感覺有數百隻鳥在啄我的腿!」17歲就診斷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張小姐,因從事服務業工作忙碌,吃飯不定時,血糖控制總起起伏伏,幾年後開始感覺腿部時而有刺痛感覺,一開始她以為是慢跑造成,但休息後仍不見好轉,甚至晚上睡覺會痛醒,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才在回診時向醫師求助,檢查後確診是糖尿病周邊神經痛。許多糖尿病患跟張小姐一樣,等到疼痛影響睡眠、情緒、無法專心工作,才驚覺這個疼痛不尋常。一項針對台灣、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5個國家,共500位糖尿病患者所進行的調查發現,6成以上糖尿病患不知血糖問題會導致周邊神經痛,平均痛了1~2年才跟醫師反應;台灣受訪的糖尿病患者,超過5成因周邊神經痛有睡眠問題,4成出現焦慮症狀。台灣神經學學會秘書長李俊泰醫師表示,一般止痛藥沒辦法處理神經痛,臨床上對於這種神經造成異常疼痛,是使用抗癲癇、抗憂鬱藥物,作用在中樞或周邊神經來緩解。此外,有些患者足部可能出現觸覺與知覺喪失,這種神經病變目前沒有藥物可治療,必須注重足部保護,預防受傷。

時報周刊提供控糖達標降低併發症李俊泰指出,糖尿病併發的神經病變,盛行率隨著罹病癒久而升高,尤其血糖控制若始終未能達標,風險更高。他提醒藥物只能處理讓患者最不適的疼痛感,然而,避免神經病變持續擴大,仍應從穩定控制血糖做起。蔡世澤表示,糖尿病控制達標過去常宣導控制血糖、血壓、血脂「ABC」:A:糖化血色素(A1C)低於7%、尿蛋白(ACR)少於30mg/g。美國糖尿病學會在2015年提出臨床建議:第二型糖尿病患在首次確診後,每年接受糖尿病神經病變檢測;而第一型糖尿病患則應在確診5年後,每年接受檢測,以利早期診斷、及時治療。預防及緩解糖尿病周邊神經痛,除了控制血糖藥要達標,良好的足部照護也很重要,糖尿病患應注意下列細節:1.每天用中性肥皂及溫水清潔雙腳。2.用軟毛巾徹底擦乾雙腳,特別是腳趾。3.每天雙腳與腳趾是否有傷口或起水泡。4.修剪腳趾甲時銼掉銳利或鋸齒狀邊緣。5.選擇不會妨礙腳趾行動的鞋子。6.穿著吸溼排汗的襪子以降低感染機會。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