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紐約時報》報道,在維也納舉行的歐洲聯合胃腸病學周10月22日的學會上發布了一項新研究,該研究首次確認,人體內發現了9種以上不同種類的微塑料。
研究首次確認微塑料進入人體
研究由來自維也納醫科大學的科學家和奧地利環境署聯合展開,他們還與來自芬蘭、義大利、日本、波蘭、荷蘭、英國、俄羅斯、奧地利的8名參與者組成的團隊一起合作完成。這些年齡33到65歲的志願者,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飲食控制,最終提供糞便樣本供研究。
「塑料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人類以太多方式暴露在塑料中,但我個人根本沒有想到每個樣本都能檢測出微塑料。」該研究的第一作者,維也納醫藥大學胃腸病學家Philipp Schwabl表示,「研究結果令人震驚。」

據悉,他們中有6人在這一期間食用了海魚,沒有一個人是素食主義者,然而他們所有人都在吃塑料包裝食物、喝用塑料瓶飲品。
研究人員採集志願者的糞便後,結果發現所有樣本中都驗出塑膠微粒,多達9種不同類型。
根據這個研究,施沃布爾估計,全球50%的人口體內都有微塑料,不過,這還需要進一步做更大樣本的研究進行確認。

隨處可見的塑料污染 圖據美國新聞周刊
超90%食鹽
被微塑料污染
亞洲品牌微塑料含量較高
鹽是我們日常不可或缺的調味料。幾年前,研究人員在海鹽中發現了微塑料。

現在,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全球銷售的食鹽品牌中,超過90%都被塑料污染,其中海鹽中塑料含量最高。而且即便是在研究中分析的岩鹽品牌,也被發現受到了微塑料的污染。
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上。研究人員從亞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和歐洲的21個國家,共收集39種品牌的食用鹽,其中只有3種不含微塑料顆粒。分別是來自中國台灣(精製海鹽)、中國(精製岩鹽)和法國(太陽能蒸發生產的非精製海鹽)。在印尼出售的鹽中發現了最高數量的微塑料。
研究表明,平均每個成年人每年因為吃鹽,可能吃到2000個微塑料顆粒。

網絡配圖,圖文無關
這一發現強調了塑料污染問題的普遍性,來自海洋、湖泊和岩石的食鹽都受到了污染。
微塑料進入人體,
到底有什麼危害?
微塑料對人體的危害暫未明確
海洋里,多達114種水生物種的體內發現了微塑料。微塑料能進入動物血液,淋巴系統,甚至肝臟,造成腸道甚至生殖系統的損害。

遭到塑料污染的海洋 圖據每日郵報
但微塑料是否對人類造成健康威脅,到底造成什麼程度的威脅目前尚不明確。
研究人員指出,腸道內的微塑料可能影響消化系統的免疫反應,或幫助有毒化學物和病原體的傳播。但鑒於此次研究的樣本量小,很難做太多結論。
不過,據報道,當微塑料進一步分解為更小的微粒後,很可能被人體循環系統吸收,進而進入人體器官。此外,這些塑料在製造過程中可能有一些化學物。「當濃度足夠的時候,這些化學物質能傷害甚至殺死細胞。細胞可能會被成功替代,也可能不會,蛋白質及DNA都可能受到傷害。」倫敦國王學院教授弗蘭克·凱里稱。
貽貝成了微塑料重災區
人體內的微塑料到底從哪來的?
「絕大多數實驗參與者都喝瓶裝水,魚類和海產品的食用也比較普遍。」施沃布爾稱,「很可能食物在加工和包裝的各個步驟都受到了微塑料污染。」
不管是食用已經受了污染的食物,或者無意識吃下食品包裝上的微小塑料都可能造成人體內的微塑料污染。

網絡配圖,圖文無關
研究人員發現德國的啤酒中每升的微塑料含量高達150個,蜂蜜中每千克最高達400個,加拿大的養殖貽貝每千克軟組織中最高達1.3萬個。
一份研究曾預測,經常吃貝類的人每年可吃進1.1萬片微塑料。

今年6月,一份英國的研究表明,在英國市場上出售的貽貝(青口),全部發現了微塑料顆粒。平均每100克貽貝,就有70個微塑料顆粒。而且,野生貽貝微塑料含量通常比養殖貽貝要多。
「如果人類不改變現狀,塑料污染程度會進一步惡化。」施沃布爾強調,人類需要減少塑料製品的使用,提高回收再利用。
其實,我們都是海洋塑料垃圾的製造者。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使用的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瓶,都可能是海洋微塑料的來源,食鹽中的微塑料或許就是你在不經意間拋棄的一個塑料袋,在它「粉身碎骨」之後,又爬上了你的餐桌,看不見,摸不著,卻自食其果。
不要讓「塑」命難逃
成為我們的命運!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