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保健應自幼開始,從小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對健康長壽將是十分有益的。
我國古代養生家對此十分重視,早就提出:「百物養生,莫先口齒」的主張,據考證,在一千多年前的遼代,就開始使用牙刷刷牙了。
現代調查研究發現,絕大多數長壽老人,口腔中都有一定數量的自然牙齒,而鑲配的假牙是不能完全取代自然牙齒的作用的。
可見,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重視固齒保健術,是養生保健的一項重要任務。

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具體的固齒保健措施。
1、口宜勤漱

《禮記》謂:「雞初鳴,咸盥漱」。
《諸病源候論》說,「食畢常漱口數過,不爾,使人病齲齒」,《千金方》亦說:「食畢當漱口數過,令人牙齒不敗口香」。
漱口能清除口中的濁氣和食物殘渣,清潔口齒。
一日三餐之後,或甜食後皆需漱口。
漱口的方法很多,如水漱、茶漱、津漱、鹽水漱、食醋漱、中藥泡水漱等,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使用。
2、早晚刷牙

刷牙的作用是清潔口腔,按摩齒齦,促進血液循環,增進抗病能力。
每日早晚各刷一次,晚上睡前刷牙比早晨刷牙更為重要。
另外,要特別注意使用正確的刷牙方法,即順牙縫方向豎刷,先里後外,力量適度。橫刷和用力過大,不易清潔牙間污物,又可能損傷牙周組織,導致牙齦萎縮。
3、齒宜常叩
晉代葛洪《抱朴子》一書指出:「清晨叩齒三百過者,永不動搖」。
《諸病源侯論》說;「雞鳴時,常叩齒,三十六下,長行之,齒不蠹蟲,令人齒牢」。
自古以來,很多長壽者,都重視和受益於叩齒保健,尤其清晨叩齒意義更大。
叩齒的具體方法是:排除雜念、思想放鬆,口唇輕閉,先叩臼齒50下,次叩門牙50下,再錯牙叩大齒部位50下。每日早晚各作一次,亦可增加叩齒次數。
4、搓唇按摩
將口唇閉合,用右手四指併攏,輕輕在口唇外沿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揉搓,直至局部微熱發紅為止。
這個方法具有促進口腔和牙齦的血液循環,健齒固齒,防治牙齒疾病,一級顏面美容保健作用。
5、正確咀嚼
咀嚼食物應雙側,或兩側交替使用牙齒,不宜只習慣於單側牙齒咀嚼。
使用單側牙齒的弊端有三個:一是使用的一側,因負擔過重而易造成牙本質過敏或牙髓炎;二是不使用的一側易發生牙齦廢用性萎縮而致牙病;三是往往引起面容不端正。
6、飲食保健

口腔、牙齒患病與營養不平衡有一定關係,因此營養要合理。
維生素A、D、C、B族,鈣、磷、蛋白質等,是牙齒髮育不可缺少的營養成分。
應適當食用一些含維生素C豐富的新鮮蔬菜、水果及含維生素A、D、C豐復的食品,如動物的肝、腎、蛋黃及牛奶等。
妊娠期、哺乳期的婦女,及嬰幼兒童尤應注意適當補充這類食品,保證牙釉質的發育。
7、藥物保健
中國古代的健齒術很重視藥物的潔齒、健齒、固齒保健,且有很多方法。
現僅舉一方,系清代宮廷中固齒秘方,其方藥為;生大黃、熟大黃、生石膏、熟石膏、骨碎補、杜仲、青鹽、食鹽各30g,明礬、枯礬、當歸各15g,研成細末,做牙粉使用,可健齒、固齒,直至古稀之年,牙不易脫落。
對胃熱牙痛,尤為適用。
8、糾正惡習
不良習慣也是導致牙病的一個原因。
兒童應自幼養成不吮手指不咬鉛筆寫字的衛生習慣。
飯後不宜用牙籤或火柴棒等物剔牙,這種方法極易損傷齒齦組織、繼而造成感染、潰爛等。
9、防藥物損齒
牙齒有病應及時治療,但應避免一些不利於牙齒的藥物,尤其在妊娠期、哺乳期的婦女和嬰幼兒童不宜服用四環素類藥物,加四環素、土黴素、金黴素、強力黴素等。否則,易使乳牙發黃,且造成永久性黃牙,或引起牙釉質發育不全,易發生齲齒。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93726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