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歡邊吃飯邊喝水,或者邊吃飯邊喝飲品,因為這樣更好下飯;還有的人喜歡在飯前或飯後猛喝幾口水……
吃飯喝水這事兒,聽起來再正常不過了。但專家表示:吃飯時喝水,真的會影響你的腸胃功能!
啥!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習慣竟然是錯誤的?吃飯時喝水到底好不好呢?這個說法是不是謠言呢?會產生哪些影響?這個爭議已久的問題,今天有答案了。
吃飯時喝水到底好不好?
吃飯時喝水會產生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消化功能受影響
我們吃進去的食物主要都是在胃中消化,需要依靠胃酸,如果在吃飯時飲入大量的水,就會稀釋胃酸,造成對食物尤其是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受阻。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胃的蠕動受影響
胃對食物進行消化的過程,除了胃酸,還需要依靠胃的蠕動,從而將吃進去的食物慢慢研磨成食糜,以加速腸道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在吃飯時飲入大量的水,就會把胃撐大,減弱它的蠕動。
牙齒的咀嚼受影響
吃飯時喝水,會使得食物軟化,更容易吞咽。但其實,這樣會減少牙齒對食物的咀嚼。一方面,口腔中的唾液會對食物的消化減少,另一方面未經咀嚼的食物進入胃內,會造成胃的消化負擔。
食慾受到影響
吃飯時飲大量水,會增加飽腹感,從而減少食慾。這是很多減肥者使用的方法,長此以往,會造成人體營養物質和能量的吸收不足,影響身體健康。
難道吃飯時完全不能喝水嗎?
也不是,但是要控制飲水量。
吃飯時想讓食物和水分離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每天就算吃飯的時候不喝水,不喝湯,不喝飲料,吃進去的蔬菜、水果里也有水份。
關鍵是要掌控好飲水量。最合適的量就是讓你感覺到進食順暢,比如吃饅頭時,可以適當喝點水幫助消化和吞咽,一般建議吃飯時喝水量在一小杯(100~200mL)以內比較合適。
什麼時候喝水最為合適?
飯後喝水需在半小時之後,否則會影響胃的功能。
我們的胃會隨著食量慢慢進行著大小的變換,如果吃飽飯後再喝入大量的水,無疑會把胃撐大。長期這樣,就會使胃擴張,甚至下垂,而隨著胃的擴張,食慾也會越來越大……
飯後大量飲水會引起反酸、燒心的症狀。如果胃內的食物還沒消化完全,更是會造成消化不良。對於小孩,可能會影響發育,對於成年人,可能會引起胃炎或者胃潰瘍。
所以,飯後不宜立刻飲水,至少等半小時之後才能少量飲水。
飯前半小時喝水最為合適。
有研究證明,飯前喝水能促進消化系統各個器官的神經興奮和活躍,促進唾液快速產生,潤滑消化器官,還可以稀釋胃酸,從而緩解人體的飢餓感,減少食慾。
因為液體從胃裡排空的速度很快,大概一二十分鐘。如果水完全排空,胃的膨脹狀態消失,重新回到飢餓狀態,那麼對食慾的抑制作用就比較有限。
那麼吃飯時能喝湯和飲品嗎?
吃飯喝湯比喝水好
吃飯時喝湯已經成為我們日常飲食的習慣了,相比喝水,確實喝湯更好。
因為湯裡面含有很多營養物質,諸如蛋白質和脂肪,這些物質更能刺激我們胃酸的分泌,從而有助於之後食物的消化。
但是,大量的喝湯也不好,因為湯內大量的營養物質會刺激胃酸大量的分泌,而這些分泌的胃酸並沒有足夠的食物供它消化。過量的胃酸會對胃粘膜產生損傷作用,長期可導致胃潰瘍。
所以喝湯和喝水一樣,都要控制量。
吃飯時最好不要喝飲料
因為喝入的飲料會沖淡胃液。飲料中基本上都含有檸檬酸等食品添加劑,這些物質會影響胃內的酸鹼平衡,抑制胃酸的分泌,影響胃的消化功能。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