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適宜痛風患者的主食不是粗糧,也不是細糧,而是馬鈴薯!

 

穀物是亞州人群特別是人熱能的最主要來源,在的膳食中,約有80%的熱能和50%的蛋白質是由穀物供給的。對於痛風患者來說,一般推薦穀物類食品應以細糧為主食,因為細糧及其製品的嘌呤含量更低,而粗糧中含有胚芽,嘌呤含量相對更高,不適合作為痛風患者的主食大量食用。不過,有一種糧食,卻最宜痛風患者食用。

馬鈴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於小麥、稻穀和玉米。2015年,啟動了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推進把馬鈴薯加工成麵粉、麵條等主食,馬鈴薯將成稻米、小麥 、玉米外的又一主糧。馬鈴薯是一種鹼性食品,基本不含嘌呤(馬鈴薯嘌呤含量3.6mg/100g,白米的嘌呤含量為18.1mg/100g),且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和豐富的鉀元素,可起到鹼化尿液和利尿的作用。

食物的酸鹼性與其本身的pH無關,主要根據食物在人體內經消化、吸收、代謝最終生成物質的酸鹼度來界定,最終生成鹼性物質的稱為鹼性物質。白米飯屬於弱酸性食品,對痛風患者降尿酸無益。馬鈴薯中含有豐富的鉀、鈉、鈣、鎂等元素,其溶於水後生成鹼性溶液,因此屬於典型的鹼性食品。進食鹼性食稱可以增加腎尿酸排泄,目前認為其機制可能與鹼性尿能減少尿酸轉運體對尿酸的重吸收有關。

維生素C降尿酸的機制可能包括促進尿酸排泄和抑制尿酸生成兩個方面,前者通過增加腎小球濾過率作用,後者通過抑制人體自由基損傷最終導致尿酸生成減少。目前,口服維生素C的降尿酸作用已被應用於臨床實踐。馬鈴薯是所有糧食作物中維生素含量最全的,特別是馬鈴薯中含有禾穀類糧食所沒有的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其所含的維生素C是蘋果的10倍,且耐加熱,不易破壞和流失。有營養學家做過實驗,0.25公斤的新鮮馬鈴薯,就足夠一個人一晝夜消耗所需要的維生素。

人體內的尿酸鹽屬於鈉鹽,因此食物中的鉀質可以促進尿酸鹽從腎臟排泄,有助於多餘的尿酸排出體外,減少其在人體組織內的沉積結晶,因此痛風患者應該多攝入高鉀食物。馬鈴薯是非常好的高鉀低鈉食品,其豐富的鉀含量(200~340mg/100g),不僅是主食中最高的(白米的鉀含量約為49mg/100g),也是蔬菜中較高的一種,比菠菜的鉀含量還要高。

肥胖是痛風常見且重要的危險因素,隨著體重指數的增加,原發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風的患病率均明顯增加,且與性別和種族無關。馬鈴薯中所含的澱粉較其他澱粉更難降解,在體內消化吸收和進入血液都較緩慢,停留在腸道中的時間也比米飯長的多,其性質類似溶解性纖維,可以增加飽腹感,有一定的減肥功效,對痛風的改善有幫助。此外,馬鈴薯和白米同屬碳水化合物,但其含量僅是同等重量白米的1/4左右。

因此,痛風患者將主食改成馬鈴薯,或者增加蔬菜中馬鈴薯的比例,對於痛風的防治是非常有幫助的。需要注意是,馬鈴薯中含有一種RS2抗消化澱粉,這種澱粉不能被機體消化,因此不會引起血糖升高。馬鈴薯煮熟過程中RS2會損失,但放涼後又會形成新的抗消化澱粉,因此馬鈴薯放涼了再吃,對痛風患者控制糖尿病等代謝綜合征更有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85236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