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要當心「胃」,胃病在假期如何保養

 

可能是一個最老生常談的問題,是多種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和慢性炎症,常伴有上皮損傷、黏膜炎症反應和上皮再生。胃炎是最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之一。很過關於胃炎的誤區我們需要了解。

誤區一:慢性胃炎都是由急性胃炎演變而來的

它們是兩種性質不同的疾病,急性胃炎大多因飲食不慎、進食被細菌污染的食物所致,細菌一般為沙門菌、嗜鹽菌等。有時急性胃炎可由化學、物理因素的刺激引起,如飲用烈酒、濃咖啡、某些刺激性藥物(如吲哚美辛,商品名消炎痛)等。急性胃炎患者多有上腹痛、噁心、嘔吐等癥狀,有時可伴有腹瀉,經治療大多可痊癒。至於慢性胃炎,則是慢性胃粘膜發炎,如果不治療,可能遷延很久,並非由急性胃炎演變而來。

誤區二:胃粘膜活組織檢查初次為萎縮性胃炎,下次為淺表性胃炎,是由於檢查錯誤所致

慢性胃炎在早期時,腺體沒有萎縮,稱為淺表性胃炎。後來腺體漸漸萎縮,則為萎縮性胃炎。慢性胃炎的胃粘膜病變嚴重程度並不相同,有些區域已呈萎縮性病變,有些則仍為淺表性病變。進行活組織檢查時,由於採取標本的部位不同,就可能導致初次為萎縮性,下次為淺表性,故並不表示檢查失誤。

誤區三:慢性胃炎主要靠藥物治療

治療慢性胃炎並非主要依靠藥物,合理飲食、生活規律和講究心理衛生與藥物同等重要。特別是飲食調養,在治療慢性胃炎中佔有特殊地位。因為,不當的飲食,如過燙、過冷、辛辣等刺激性強的飲食,對患病的胃粘膜是劣性刺激,可引起病情加重。相反,合理的飲食,對胃粘膜可起保護作用,能改善病情。另外,愉快而穩定的情緒,有助於胃液等消化腺的分泌,而惡劣的情緒不僅會抑制胃液的分泌,還會促進胃的收縮,因而可加重病情。

導致慢性胃炎的原因究竟有哪些?

胃粘膜損傷

例如長期攝食粗糙性、刺激性食物、過熱性飲料、酗酒、鹹食,食物中某些化學刺激劑,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葯和氯化鉀、碘、鐵劑等損傷胃粘膜的藥物等。

內科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右心衰竭、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症引起的胃粘膜淤血缺氧,尿毒症時血尿素氮增高都可引起胃黏膜對刺激物耐受性降低,使其易於損傷。

免疫機制

胃體萎縮為主的慢性胃炎患者血清中常常能檢測出壁細胞抗體和內因子抗體,尤其是伴有惡性貧血的胃萎縮者檢出率相當高。

十二指腸液反流

由於幽門括約肌功能不全,十二指腸內容物大量反流入胃。十二指腸內容物主要有膽汁、腸液和胰液,它們減弱胃粘膜屏障功能,使胃粘膜遭到消化液的作用,產生炎症、糜爛和出血等。當促胃液素分泌過多,而促胰液素、膽囊收縮素分泌相對或絕對減少時,幽門張力降低,使十二指腸液自由地反入胃內。吸菸也可影響幽門括約肌功能,引起腸液反流。

年齡因素

慢性胃炎與年齡關係很大,慢性胃炎的發病率總是隨年齡而增加。腸化、幽門腺化生和萎縮性改變也隨年齡而程度加重、範圍擴大,但炎症細胞浸潤程度與年齡關係不大。

遺傳因素

惡性貧血家庭成員中,提示有遺傳因素的影響。但是B 型胃炎或胃竇為主的萎縮性胃炎,此種因素未被證實。

胃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對人體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胃病都是因為日常飲食不節、生活不規律、精神壓力較大導致的。要想調養好胃,首先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和作息習慣,避免饑飽失節,保持樂觀的心情。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83871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