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有「石頭」,究竟該不該切?
老馮最近老是肚子疼,跑去醫院檢查後發現膽囊里有幾顆「石頭」,醫生建議把膽囊給切了,這可嚇壞了老馮:「你說我這身子骨硬朗得很,不過就是幾顆破石頭罷了,不用非得把「膽」給切了吧?這男人沒『膽』可不太好吧......」,老馮絮絮叨叨地說了一大堆。
當膽囊長了石頭,到底該「保」還是該「切」呢?
「切」的好處
第一、防止結石、息肉等疾病復發
100多年來,有不少醫生也曾試圖不切膽囊,只是取出結石。然而治療效果並不理想,術後有大量的病人復髮結石。
對於膽囊結石為何會復發,德國一代名醫Langenbuch 1882 年創立的「溫床學說」備受推崇。他認為已經長了結石的膽囊本身就容易產生結石,單純的取石術是無法徹底地治療膽囊結石的,術後復發率>90%。因此,他提出了「切除膽囊不僅因膽囊內含有結石,而且還因為它能生長結石」的論斷。
當然,新時代的保膽取石技術有了革命性的突破,膽道鏡等新技術應運而生,能夠保證完全、徹底的取凈膽囊結石 ,防止結石的殘留 。然而,一次「打掃」乾淨不代表一勞永逸,相當於治標不治本,術後仍有相當一部分人會復發。
第二、減少炎症的刺激,預防癌變
膽囊由於結石的刺激,常常伴有慢性炎症,兩者互為因果 ,使病灶逐漸進展,若不切除膽囊,如此反覆發作,不僅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負擔,也容易使病情惡化,最終導致癌變。
哪些人需要進行膽囊切除
一般來說,無症狀的膽囊結石一般不需要預防性手術治療,對於有症狀和(或)併發症的膽囊結石,應及時手術:
結石數量多及結石直徑≥2~3cm;
膽囊壁鈣化或瓷性膽囊;
伴有膽囊息肉>1cm;
膽囊壁增厚(>3mm)即伴有慢性膽囊炎;
兒童膽囊結石:無症狀者,原則上不手術。
若出現下列情況時,也常常考慮手術治療:口服造影劑時膽囊不顯影;年齡大於 50 歲的女性患者、膽囊頸部嵌頓結石;膽囊萎縮;以往曾行膽囊造瘺術等。
對於一些有膽囊結石的老年人,儘管沒有症狀,膽囊也沒有合併其它的病變,也不建議保膽取石 。這是因為,在60-70 歲以後,人的體質已大不如前,心肺功能等也差了不少 ,當膽囊炎發作的時候再急診手術,手術風險就會顯著提高,術後恢復效果也不滿意。
「保膽」意義何在
第一、避免高脂飲食後消化不良
膽囊具有儲存、濃縮和收縮的功能,還具有複雜的化學和免疫功能。膽囊能將稀薄的膽汁濃縮近30 倍,儲存於膽囊。當吃油膩的食物時,膽囊便將膽汁排入腸道參與消化。當膽囊被切除以後,人體很容易發生消化不良和返流性胃炎。
有部分患者切除膽囊後,進食高脂飲食時,身體已經不能按時釋放高質足量的膽汁幫助消化,發生腹脹、腹瀉(又稱「脂肪瀉」)等消化不良的症狀。
第二、減少膽管結石的發生率
膽囊切除後,膽囊的石頭沒了,然而,膽管結石的發生率卻增高了,這可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相比於未切除膽囊患者,切除膽囊患者膽總管結石的發病率高了一倍。
如此一來,膽囊切除雖然避免了術後膽囊結石復發,卻招來膽管結石的「災害」。更不幸的是,這些膽管結石往往比膽囊結石鬧得更「凶」一些。
第三、保膽取石技術的不斷進步
新時代的保膽取石技術有了革命性的突破,膽道鏡等新技術應運而生,能更完全、徹底的取凈膽囊結石,防止結石的殘留 。
取凈結石後 ,產生炎症的刺激因素也隨之消失 ,使膽囊炎症大大消退。
雖然現階段「保膽取石術」在某種程度上說是「治標不治本」,但術後飲食習慣的調理、避免結石產生的誘因等方法也可使之較長一段時間避免結石的復發。
保膽取石只適合部分人群
保膽取石並非無用武之地,在以下情況中,保膽取石是首選:
膽囊結石無合併化膿性膽囊炎;
症狀輕微的單純膽囊結石;
膽囊多髮結石,但 B 超檢測顯示膽囊壁厚度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80048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