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本草中幾種清熱瀉火的藥材,建議收藏

清熱瀉火藥
清熱透斑法
清熱瀉火類
清熱葯
清熱葯應用注意事項
清熱瀉火【中藥主治】
清熱瀉火【方劑主治】
清熱瀉火藥的功用
清熱瀉脾散【方劑大全】
清熱瀉火藥,能清解氣分實熱,清熱作用較強,適用於高熱煩渴、神昏、脈洪實有力、苔黃或燥等里熱熾盛的癥候。
對於體質虛弱的患者使用本類藥物時,當考慮照顧正氣,勿令伐太過,必要時可與扶正藥物配伍應用。
相關
石膏
石膏
石膏
石膏
石膏黃連黃芩甘草湯方
石柑子【中藥大全】
石旮旯地飛出金花花
石膏【中藥大全】
石膏茶方
【藥用】本品為單斜晶系的硫酸鈣礦石。
【性味與歸經】辛、甘,大寒。入肺、胃經。
【功效】清熱瀉火,收斂生肌。
【臨床應用】1.用於溫熱病、肺胃大熱、高熱不退、口渴、煩燥、脈洪大等症。
石膏藥性大寒,善清氣分實熱,故適用於肺胃實熱的癥候,常與知母相須為用,以增強清里熱的作用。
2.用於溫病高熱,身發斑疹。
溫病發斑,多由胃火旺而血熱熾盛所致,此是氣血兩燔的現象。在臨床上遇到此種癥候,常用清熱瀉火較強的石膏,配合涼血解毒的藥物如玄參、丹皮、赤芍、鮮生地、板藍根等同用。
3.用於胃火亢盛所致的頭痛、齒痛、牙齦腫痛等症。
石膏能清泄胃火,故胃火亢盛所引起的疾病,可配合知母、牛膝、生地等同用。
4.用於肺熱咳嗽、氣喘。
邪熱襲肺,身發高熱、咳嗽、氣急鼻煽、口渴欲飲等症,可用石膏清泄肺熱,佐以麻黃、杏仁等宣肺、止咳平喘等品(即麻杏石甘湯)。
5.用於濕疹水火燙傷,瘡瘍潰後不斂及創傷久不收口
石膏煅後研末外用,治療以上諸外科病,有清熱、收斂、生肌的作用,常合升丹、黃柏、青黛等同用。
【處方用名】生石膏(生用,清熱瀉火)、熟石膏、石膏(用,收斂生肌,專作外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二兩,打碎,先煎。外用適量。
【按語】1.石膏為清解氣分實熱的要葯,凡熱在氣分而見壯熱汗出、煩渴、脈來洪大者,都可用寒涼的石膏以清熱瀉火。如與清熱涼血葯同用,尚能用治熱盛發斑、神昏譫語等氣營兩燔的癥候。
2.石膏善清肺胃熱,如見邪熱郁沸或胃火熾盛等症,均可使用本品。在臨床應用時如配以知母,則清熱瀉火,可治陽明裡熱;如配麻黃,則清宣肺熱,至肺熱喘咳;治胃火齒痛,配熟地,則清胃滋陰,治虛火牙痛;配人蔘,則清熱益氣,治熱盛津氣兩傷。總的來說,大都是取它清肺涼胃的功效。
【方劑舉例】白虎湯《傷寒論》: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治陽明病發熱,大煩大渴,大汗出,脈洪大。
玉女煎《景岳全書》:生石膏、熟地、麥冬、知母、懷牛膝。治熱病煩熱口渴,頭痛,牙痛。
相關
寒水石
寒水石
寒水石
寒水石
寒水石散
寒水散【方劑大全】
寒水膏【方劑大全】
寒水石【中藥大全】
寒水石的鑒別方法
【藥用】本品為天然沉積礦物單斜晶系硫酸鈣或三方晶系碳酸鈣礦石。
【性味與歸經】辛、咸,大寒。入胃、腎經。
【功效】清熱瀉火
【臨床應用】用於溫熱病壯熱、煩渴等症。
寒水石清熱瀉火的功效,與石膏相類似,故常與石膏配伍,用於壯熱煩渴的癥候。如治暑溫邪在氣分,大熱煩渴、苔黃等症,可與石膏、滑石、杏仁、竹茹、銀花、通草等同用。
此外,本品可外用於風熱火眼及水火燙傷。
【處方用名】寒水石(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先煎。
【方劑舉例】三石湯《溫病條辨》:飛滑石、寒水石、生石膏、杏仁、竹茹、金銀花、白通草、金汁。治暑溫邪在氣分,大熱煩渴、苔黃等症。
相關
知母
知母
知母
知母
知母茯苓湯
知了葯食作用俱佳
知覺消失【癥狀大全】
知母
知母【中藥大全】
【藥用】本品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肺、胃、腎經。
【功效】清熱瀉火,滋腎潤燥。
【臨床應用】1.用於溫熱病、高熱煩燥、口渴、脈洪大等肺胃實熱之症及肺熱喘咳、痰黃而稠。
知母苦寒,上能清肺熱,中能清胃火,故適用於肺胃有實熱的病症。本品常和石膏同用,可以增強石膏的清熱瀉火作用。
2.用於陰虛發熱、虛勞咳嗽及消渴等症
知母能瀉肺火而滋腎,故不僅能清實熱,且可清虛熱。在臨床上多與黃柏同用,配入滋陰葯中,如知柏地黃丸,治陰虛火旺、潮熱骨蒸等症。又本品配養陰潤肺葯如沙參、麥冬、川貝等品,可用於肺虛燥咳;配清熱生津葯如天花粉、麥冬、粉葛根等品,可用治消渴。
【處方用名】肥知母、知母(生用,瀉火之力較強)、炒知母(炒用,瀉火之力稍緩和)、鹽水炒知母(滋陰退虛熱較佳)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知母性味苦寒而不燥,上能清肺,中能涼胃,下能瀉腎火。配以黃芩,則瀉肺火;配石膏,則清胃熱;配黃柏,則瀉腎火。
2.知母既能清實熱,又可退虛熱,但它滋陰生津的功效較弱,用於陰虛內熱、肺虛燥咳及消渴等症,須與滋陰葯配伍,始能發揮它的作用。
3.本品能潤燥滑腸,故脾虛便溏者不宜使用。
【方劑舉例】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知母、黃柏、地黃、丹皮、萸肉、山藥、澤瀉、茯苓。治陰虛火旺,骨蒸潮熱,多夢遺精。
相關 查疾病 查藥材 查方劑 查穴位
梔子
梔子
梔子
梔子白虎豬苓證,陽明
梔子柏皮湯
梔芩湯【方劑大全】
梔芩清熱液(橄欖枝製藥)
梔子
梔子【中藥大全】
【藥用】本品為茜草科梔子樹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心、肝、肺、胃經。
【功效】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臨床應用】1.用於熱病發熱,心煩不寧等症。
梔子善能瀉火泄熱而除煩。在外感熱病的氣分症初期,見有發熱、胸悶、心煩等症,可用梔子配合豆豉,以透邪泄熱、除煩解郁。如屬一切實熱火症而見高熱煩燥、神昏譫語等症,可用本品配黃連等瀉火而清邪熱。
2.用於熱毒、實火引起的吐血、鼻衄、尿血、目赤腫痛和瘡瘍腫毒等症。
山梔又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作用,用治血熱妄行,常與生地、側柏葉、丹皮等配伍;治目赤腫痛,可與菊花、石決明等配伍;治瘡瘍腫毒,可與黃連、銀花、連翹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泄熱利濕,可用於濕熱郁頡所致的黃疸、面目皮膚髮黃、疲倦、飲食減少等症,常與黃柏、茵陳蒿等同用。又用生梔子研末,與麵粉、黃酒調服,有消腫活絡的作用,可用於跌仆損傷、扭挫傷、皮膚青腫疼痛等症,為民間常用的「吊筋葯」,尤其適用於四肢關節附近的肌肉、肌腱損傷。
【處方用名】炒山梔、焦山梔、黑山梔(炒至外皮呈黑色,用於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生山梔(生用,清熱瀉火之力較強)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1.梔子,一名山梔,輕清上行,能瀉肺火,去肌表熱,在外感熱病、表裡有熱之際,能起雙解的作用;本品苦寒泄降,又能泄三焦火,涼血清心熱,可用於熱病心煩;血熱妄行及熱淋尿血等症。故山梔既能清氣分熱,又能清血分熱。至於泄熱利濕,可用治黃疸,也是它的特長。
2.本品配黃芩,能瀉肺火;再加淡豆豉,能雙解表裡之熱,配以黃芩,能瀉三焦火、清心熱;配以生地、丹皮,能涼血止血,治血熱妄行、吐衄尿血;配以黃柏、茵陳,能清熱利濕,治濕熱黃疸。
3.過去在臨床應用方面有山梔皮去肌表熱、山梔仁清心熱的用法,現在上海地區已予簡化,均用整個梔子,不再分梔皮、梔仁。
【方劑舉例】梔子大黃湯《金匱要略》:梔子、大黃、枳實、豆豉。治酒疸,心中懊或熱痛。
相關 查疾病 查藥材 查方劑 查穴位
蘆根
蘆根
蘆根
蘆根茶
蘆根湯
蘆甘石散【方劑大全】
蘆甘丹【方劑大全】
蘆根【中藥大全】
蘆根白酒湯【方劑大全】
【藥用】本品為禾本科植物蘆葦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甘,寒。入肺、胃經。
【功效】清肺胃熱,生津止渴。
【臨床應用】用於溫熱病高熱口渴,胃熱嘔吐,以及肺熱咳嗽、痰稠而黃等症。
溫熱之邪,襲於肺絡,則為肺熱咳嗽、犯於胃腑,則見津少口渴;如影響胃氣通降,則上逆而嘔惡。蘆根能清肺胃熱,且有生津作用,故適用於肺胃鬱熱的癥候。在臨床應用方面,本品常配合麥冬、天花粉以清熱生津;配竹茹、枇杷葉以清熱止嘔;配瓜蔞皮、知母、浙貝以清肺止咳;配冬瓜子、生苡仁、桃仁以清肺排膿。
【處方用名】鮮蘆根、活蘆根(用新鮮者,用時去節)、干蘆根(曬乾用,作用較遜)
【一般用量與用法】新鮮者用一兩或一尺,干者用五錢至一兩,煎服。
【按語】1.蘆根一葯,臨床上主要用於下列二個方面,既能清肺熱而祛痰排膿,又能清胃熱而生津止嘔。它雖屬性寒,但味甘淡而力薄,用清肺胃,只能作為輔助的藥品。不過,它有一優點,即性不滋膩,生津而不戀邪,凡溫病熱戀衛、氣,或熱病後如有傷津口渴的證候,都可應用。
2.葦莖湯原用蘆葦的地上莖,不是蘆葦的根莖,但因一般藥店不備,故以蘆根代替,臨床使用已久,這說明葦莖和蘆根的作用相同。故在農村合作醫療站中可以採集新鮮的蘆根和葦莖同用,不但可節約挖掘蘆根的人力,且可擴大葯源。
【方劑舉例】葦莖湯《千金方》:葦莖、薏苡仁、桃仁、瓜瓣。治肺癰發熱咳嗽,痰多帶血且有腥臭味。
蘆根散《聖惠方》:蘆根、麥冬、瓜蔞根、甘草、竹茹。治時氣口乾。
相關 查疾病 查藥材 查方劑 查穴位
天花粉
天花粉
天花粉
天花粉茶
天花粉粥
天花的治療措施
天花的流行病學
天花粉【中藥大全】
天花粉的鑒別方法
【藥用】本品為葫蘆科植物栝蔞的根。
【性味與歸經】甘、微苦,酸、微寒。入肺、胃經。
【功效】清熱生津,消腫排膿。
【臨床應用】1.用於肺熱燥咳,熱病傷津、口渴等症
本品能清肺潤燥,生津解渴。故臨床上用於肺熱燥咳,可與沙參、麥冬等配伍;用於熱病傷津及消渴等症,可與麥冬、知母等配伍。
2.用於癰腫瘡瘍
本品對瘡瘍未潰者有消腫作用,已潰膿出不暢者有排膿作用,但均以熱毒熾盛者為宜,常與連翹、蒲公英、浙貝母等葯同用。
【處方用名】天花粉、花粉(洗凈,曬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天花粉與蘆根都能清熱生津,治口渴津少,舌質正常,不必具有苔剝質絳的現象,辨症屬於氣分傷津,為傷陰之初起。但天花粉力量雖較蘆根為弱,而生津的作用則勝過蘆根,又可用於癰腫瘡瘍,能消腫排膿。
【方劑舉例】滋燥飲《沉氏遵生》:天花粉、天冬、麥冬、生地、白芍、秦艽治肺燥咳嗽,口燥作渴。
相關 查疾病 查藥材 查方劑 查穴位
鮮竹葉
鮮生地
鮮生地(生地)
賢氣丸方
弦
鮮棗上市季 不同品種不同效
鮮為人知的飲食順序
閑話膏藥
閑來常練腰 固氣益長壽
【藥用】本品為禾本科植物淡竹火苦竹的葉片或初出的卷狀嫩葉。
【性味與歸經】甘、淡,寒。入心、胃經。
【功效】清熱除煩,利尿。
【臨床應用】用於熱病煩燥、口渴、口舌生瘡,以及小便黃赤短少、淋痛等症
本品性味甘寒,善清心胃之熱,又能淡滲利尿。治療熱病煩燥、胃熱口渴,或口舌生瘡等症,常與石膏、蘆根等同用;治療小便黃赤短少、淋痛等症,常與木通、甘草同用。
【處方用名】竹葉、鮮竹葉(采新鮮者應用,用於清熱利尿)、竹葉卷心(用初出的卷狀嫩葉,用於清心除煩)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煎服。
【方劑舉例】竹葉石膏湯《傷寒論》:竹葉、石膏、半夏、人蔘、麥冬、甘草、粳米。治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
相關 查疾病 查藥材 查方劑 查穴位
淡竹葉
淡竹葉
淡竹葉
淡竹葉湯
憚(dàn,音旦)散
淡竹筍【中藥大全】
淡竹茹湯【方劑大全】
淡竹葉
淡竹葉【中藥大全】
【藥用】本品為禾本科淡竹葉的根。
【性味與歸經】甘,寒。入心、小腸經。
【功效】清熱除煩,利尿。
【臨床應用】用於熱病煩渴,口舌生瘡,小便短赤,濕熱黃疸等症
淡竹葉上能清心火而除煩,下能利小便而滲濕。用於清心,可與黃連、生地、木通、甘草等配伍;用於滲利濕熱,可與滑石、茵陳、通草等同用。
【處方用名】淡竹葉(洗凈,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1.淡竹葉一葯,始載於《本草綱目》。它不是淡竹或苦竹的葉(鮮竹葉),而是另一種草本植物「淡竹葉」的葉。由此可知,在明代以前一些常用的有竹葉等葯所組成的方劑,它所用的竹葉,都是鮮竹葉,不是淡竹葉。
2.鮮竹葉與淡竹葉兩葯都能清心除煩、利小便,但鮮竹葉清心熱的效果較好,且能涼胃,又能用治上焦風熱;淡竹葉的利尿作用較好,以滲濕泄熱見長。
3.現在一般藥店中大都不備鮮竹葉,如處方只寫竹葉,都配淡竹葉。如需用鮮竹葉,必須臨時採集。
4.淡竹葉的根,據文獻記載,能破血墮胎,有待研究。
相關 查疾病 查藥材 查方劑 查穴位
夏枯草
夏枯草
夏枯草
夏枯草
夏枯草茶
夏季自做酸梅湯
夏季自製消暑酸梅湯
夏枯草
夏枯草 清涼便宜的降暑茶
【藥用】本品文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花序及果穗。
【性味與歸經】辛、苦,寒。入肝、膽經。
【功效】清肝火,散鬱結。
【臨床應用】1.用於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目珠疼痛;頭痛、暈眩等症。
夏枯草能清泄肝火,為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頭痛、頭暈的要葯,常配菊花、石決明等同用;如肝虛目珠疼痛,至夜尤劇,可與當歸、白芍等配合應用。
2.用於瘰歷痰核
瘰歷痰核,多由肝氣鬱結,久而化火,痰火結郁而成。夏枯草能清肝火、散鬱結,為治療瘰歷結核屬於痰火者一味常用藥物,長期服用有一定效果,臨床常配合玄參、貝母、連翹、牡蠣、昆布等同用。
【處方用名】夏枯草(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1.夏枯草為清肝火、散鬱結的要葯,它所主治的大多是肝經的病症。
2.本品配以菊花、決明子,可清肝明目,治目赤腫痛、配以石決明、鉤藤,可平降肝陽,治頭痛、頭暈;配以玄參、貝母、牡蠣等品,可軟堅散結,治瘰歷結核。
3.近年來臨床上又用於腫瘤。
【方劑舉例】夏枯草膏《醫宗金鑒》:夏枯草、當歸、白芍、玄參、烏葯、浙貝、僵蠶、昆布、陳皮、桔梗、撫芎、甘草、香附、紅花。治肝燥血旺,瘰歷堅硬。
相關 查疾病 查藥材 查方劑 查穴位
鴨跖草
鴨跖草
鴨跖草
鴨子煎
牙
鴨皂樹皮【中藥大全】
鴨皂樹根【中藥大全】
鴨跖草【中藥大全】
鴨跖草的栽培及養護
【藥用】本品為鴨跖草科植物鴨跖草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甘、寒。
【功效】清熱解毒,利尿。
【臨床應用】1.用於外感發熱,或熱性病發熱不退,或咽喉腫痛,以及癰腫瘡瘍等症。
本品性味甘寒,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凡外感發熱,或熱性病發熱不退,可單味應用;也可配合解表葯或清熱葯同用。對於咽喉紅腫疼痛,可配伍蒲公英、烏蘞梅或土牛膝、大青葉等同用。用治癰腫瘡瘍,可配地丁草、蒲公英、野菊花等葯同用。
2.用於小便不利、水腫,或濕入下注膀胱、小便淋瀝澀痛等症。
本品有良好的利尿作用,凡風水浮腫、小便不利,可配伍浮萍、芫荽等葯同用;濕熱下注膀胱、小便澀痛,可配伍鳳尾草、萹蓄、蒲公英等同用。
此外,還可應用於蛇毒咬傷,一方面煎湯內服,一方面用鮮草適量,洗凈,搗爛外敷。
【處方用名】鴨跖草(洗凈,曬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二兩,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1.鴨跖草一葯,長於清熱,又能利尿。經臨床實踐體會,煎服本品後,能使高熱漸退,尿量增加,但停葯後又見體溫升高現象。故如單用本品,似嫌解毒作用不強,在臨床使用時宜與其它清熱解毒藥配伍。
2.鴨跖草與淡竹葉都能清熱利尿,功效相似,但鴨跖草的作用較強。
相關 查疾病 查藥材 查方劑 查穴位
西瓜皮
西瓜
西瓜荷斛茶
西瓜巧治牙齦炎
西瓜霜
西瓜解暑堪比白虎湯
西瓜黑霜【中藥大全】
西瓜皮【中藥大全】
西瓜皮除痱子
【藥用】本品為葫蘆科植物西瓜的外皮。
【性味與歸經】甘,寒。入心、胃經。
【功效】清熱解暑,瀉熱除煩。
【臨床應用】用於暑熱煩渴,小便不利等症。
本品味甘性涼,善清暑熱,能解煩渴,故適用於暑熱煩渴、小便短赤等症;而對秋冬之際,氣候乾燥,咽喉腫痛,或口舌生瘡等症,也可應用,有瀉火泄熱之效。
【處方用名】西瓜皮、西瓜翠衣(洗凈,曬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
【方劑舉例】清絡飲《溫病條辨》:鮮荷葉邊、鮮銀花、西瓜翠衣、鮮扁豆花、絲瓜皮、鮮竹葉心。治暑溫汗後頭脹。
相關 查疾病 查藥材 查方劑 查穴位
荷葉
荷葉
荷葉
荷葉本湯
荷葉茶
荷杏石甘湯【方劑大全】
荷秋藤【中藥大全】
荷葉、菊花都是減肥藥茶
荷葉【中藥大全】
【藥用】本品為睡蓮科植物蓮的葉片。
【性味與歸經】苦,平。入肝、脾、胃經。
【功效】解暑清熱,升發清陽。
【臨床應用】1.用於感受暑熱、頭脹胸悶、口渴、小便短赤等症。
本品味苦性平,其氣清芳,新鮮者善清夏季之暑邪,臨床常與鮮藿香、鮮佩蘭、西瓜翠衣等配伍應用。
2.用於夏季暑熱泄瀉等症。
荷葉既能清熱解暑,又能升發脾陽,對暑熱泄瀉,常與白朮、扁豆等配伍應用。此外,對脾虛氣陷,大便泄瀉者,也可加入補脾胃藥中同用。
另本品又可用於各種出血症。
【處方用名】荷葉、干荷葉(干者,生用,生清陽)、鮮荷葉(用新鮮者,解暑熱)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角(即全葉的四分之一),煎服。
【附葯】1.荷梗:本品即荷葉的葉柄。性味與荷葉相同。能通氣寬胸,多用於夏季感受暑濕、胸悶不暢等症。一般用量一至二尺,煎服。
2.荷蒂:荷蒂為荷葉中央近梗處剪下的葉片。性味苦平。功能和胃安胎,止血止帶。可用於胎動不安及崩漏帶下等症。此外,有升舉之功,又可用於清氣下陷之久瀉脫肛等症。一般用量為四隻至十隻,煎服。
【方劑舉例】清震湯《活法機要》:荷葉、升麻、蒼朮。治雷頭風、頭痛、頭脹、舌苔滑膩。(雷頭風:病名,多由風邪外襲,或痰熱生風所致。其症頭面起核塊腫痛,或憎寒壯熱,或頭痛,頭中如雷鳴。)
荷葉散《證治準繩》:荷葉、鬼箭羽、桃仁、劉寄奴、蒲黃。治產後惡露不下,腹痛悶脹。
相關 查疾病 查藥材 查方劑 查穴位
蓮子心
蓮子清心飲
蓮子心
蓮子心茶
蓮子痔
蓮子食療好處多
蓮子生化湯【方劑大全】
蓮子心【中藥大全】
蓮子粥【方劑大全】
【藥用】本品為睡蓮科植物蓮的子實中清嫩胚芽。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心經。
【功效】清心熱。
【臨床應用】用於溫熱病高熱神昏譫語及心火亢盛、煩燥不安等症。
本品苦寒,有清心瀉火之功,故對溫熱病的高熱、神昏譫語及心火亢盛、煩燥不安等症,常與元參、麥冬等配合應用。
此外,近年來臨床上本品又用於治療高血壓。
【處方用名】青蓮心(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煎服。
【方劑舉例】清心湯(原名清宮湯)《溫病條辨》:蓮子心、竹葉卷心、連翹心、犀角、玄參、麥冬。治溫熱病,發熱神昏。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77157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