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罪魁禍首——陽氣不足
體內寒越大,陽氣相對越不足,身體機能就越來越不能夠應對內邪、外邪的侵襲,人也就越「怕冷」。
陽氣虛表現在兩方面,一個是全身的寒涼、一個是局部的寒涼。
1.手腳冰涼
冬天氣溫較低,如果人體陽氣不足、代謝緩慢,身體產生的熱量過少,那麼熱量會優先供應人體臟器,保持生理機能;對四肢的熱量供應不足,所以會有手腳冰涼的感覺。「
不論冬夏的手腳冰涼,都可用艾葉泡腳助力手腳回溫。
2.上熱下寒
上身熱下身寒主要是因為人體的臟腑器官都集中在身體的上部,在身體陽氣不足的時候,有限的陽氣要優先滿足這些器官的代謝與活動,對於非重要的部位則被身體自動忽略,代謝機能降低,導致了其他部位不熱的情況出現。
3.下肢涼,手腳卻又熱
這是因為這類人身體里有鬱熱存在,同時又凝聚了寒邪,令身體深層次部分的器官或組織的血液循環受阻,表現出來的就是五心煩熱——手腳心熱和焦慮心煩。
預防上熱下寒的情況出現,應該這樣做——
在生活中應儘量放緩生活工作的節奏,適當增加體力勞動,使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平衡。
可每日慢走1小時,同時減少寒涼食物的攝入,減輕脾胃負擔;夏日少吹空調,防止寒邪入侵身體。
中醫認為,陽氣不足的人,尤其是慢性病人需要養,這個養是分幾個方面的:
1、少受外界環境的刺激,尤其是精神方面的刺激;
2、飲食清淡,不要大魚大肉,過度飲食會增加胃腸道的負擔;
3、保持柔和的,低強度的運動。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