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養生需求越來越迫切,養生方式和方法更是門類繁多,加上電視、報紙、微信平台等媒體的推波助瀾,養生類節目、書籍非常多,各類名方驗方層出不窮。
養生已漸漸成為我們生活談論的主要話題之一,然而,由於大部分人沒有足夠的醫學知識,又加之魚龍混雜的宣傳,很多人都走進了以下三個誤區:
誤區一:養生就是食補
在「是藥三分毒」這種觀念的灌輸下,很多人都認為「藥補不如食補」。然而,養生並不是食補。
人有三寶,精氣神。養生就是要保護好我們的「精氣神」。因此,食補不如氣補,氣補不如神補。「氣」是「精」和「神」的一個橋樑。「養精」就是通過練氣來養;「養神」也可以通過練氣來達到。
所以換句話說,養生要從養氣開始,養氣就是要把呼吸放慢。
呼吸放慢的總體要求就是四個字:深長勻細。均勻,就是吸進去的時間和呼出來的時長要相等。然後要細,要吸入一大片呼出一條線,慢慢地練自己的呼吸,把生命節奏放慢,這樣有助於養氣。
誤區二:「專家」說吃什麼就吃什麼
現在社會上充斥著太多不一的「養生觀點」,今天這個專家說要吃這個,明天那個專家說不能吃這個。那麼到底該怎麼吃,才能起到養生的作用呢?
每個人的飲食習慣各有不同,如何使飲食有節更好地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簡而言之,應遵循「少、雜、淡、慢」的規律。
雜:對於正常人來說日常一定要吃得雜。建議每日膳食中要包含5類食物(穀類、蔬菜及水果類、魚肉蛋類、奶及豆類、油脂類),堅持飲食多樣化,以五穀為主,以葷食為輔,搭配蔬菜、水果等的健康飲食結構,可獲得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
少:日常吃飯要注意分寸,一般吃七八分飽就可以了,不然會給腸胃增加負擔。控制飲食,使能量攝入與能量消耗達到平衡,從而保持正常體重。
慢:吃飯一定要細嚼慢咽,早在民間就有「食不百咬,進食難消」之說,說明了食物如果沒有通過細嚼慢咽,是不易消化的,其營養物質也就不能被機體所利用。現代人在進食時,多表現為狼吞虎咽,形成了過粗過快的不良飲食習慣。
淡:吃東西要清淡,就是避免吃肥甘油膩、高鹽食物,這對於控制體重、血糖、血壓及血脂都是非常有益的。同時,還應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多採用一些蒸、煮、燒、汆等的烹調方法,忌用油煎、炸、腌制等方法。
溫:飲食不宜太燙,也不要太涼,減少食物對胃腸道的刺激。
誤區三:養生是老年人的事
在當今生活節奏很快的生活中,大部年輕人都不重視養身,總認為現在還年輕。養生要以後再說。
如今生活沒有規律,飲食也不節制,各種通宵熬夜,胡吃海喝,等到上了年紀才發現會出現各種毛病,這個時候在中中養生,是很不可取的方法。
養生應該從日常做起,從身邊做起,養生沒有年齡之分。
我們天天講養生,但一定要是科學地養生。
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養生。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