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總控制不好?其實很多糖尿病人都「栽在」了這6個誤區上!
健康 2017-11-23
據統計,目前我國患糖尿病人數已經超過1億,居世界首位。
雖然身邊患病人數越來越多,但大多數人,甚至包括患者自己,都仍然對糖尿病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誤解。
也正是這些認識誤區,讓血糖總是控制不好。
今天我們就來數一數「控糖」路上,你都栽在了哪些誤區里!
1、得了糖尿病,吃「無糖食品」就沒關係
這其實是對「糖類」認識的一個誤區。
很多人覺得,糖就是糖果、巧克力、冰淇淋一類的甜食。但其實,生活中常見的米飯、饅頭、麵條、薯類等澱粉類食物,被定義為多糖,它們經過消化後,最終轉為葡萄糖,同樣會升高血糖。
因此,光認定「無糖」可不夠,市面上許多「無糖食品」,比如無糖餅乾、無糖藕粉等,雖然食糖含量很低,甚至沒有加入食糖,但仍然含有相當程度的澱粉,「升糖能力」同樣不容小視。
一旦過量進食這類「無糖食品」,勢必造成血糖飆升,因此糖友們不能敞開肚子吃,須將這些食物提供的能量計入每天所需總能量內。
2、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糖
這又是另外一個「糖」的誤區。
在被確診為糖尿病之後,很多患者肯定就認為:「這輩子不能吃甜食了。」
事實上,一般的「甜食」,如巧克力、冰淇淋、蛋糕等,含有較多的簡單糖,糖分能很快被人體吸收,促使人體血糖迅速上升,並維持一段時間,這對糖尿病人來說比較危險。
但也並不是說糖尿病人就不能吃甜食了,在血糖穩定的情況下,糖友們也是可以適當進食一些水果或者使用代糖的甜食。
另外,很多醫生們也會建議老年糖友隨身帶糖,以防低血糖的發生。
3、吃了降糖藥,就可以不控制飲食了
臨床上發現,很多糖友們只看重藥物,飲食上卻從來不忌口。
但事實上,合理的飲食控制才能避免血糖忽高忽低給身體帶來的危害。
建議糖友們飲食上要注意:
1)食譜儘量包括穀類、蔬菜水果類、瘦肉類和奶豆類,選擇不同的食物,讓飲食豐富起來。
2)按時按量規律地進餐,這樣是有利於代謝和內分泌的穩定,促進藥效發揮,同時還有利於藥物治療方案的調整。
3)少食多餐,合理分配。每天至少早、午和晚三餐,可根據情況適當加一兩小餐,少食多餐能保證全日血糖相對平穩,避免熱能聚積轉化成脂肪。
4、吃了降糖藥,就可以不運動了
忽視運動也是很多糖尿病人經常犯的錯。
運動作為控制血糖的必要手段,一般可以安排在餐後 60~90 分鐘進行,成年的糖友每周至少應該保持 150 分鐘(如每周運動 5 天,每次 30 分鐘)。
另外,運動強度應以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為好,這類運動讓人感覺運動時有點用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例如快走、打太極拳、騎車、打桌球、羽毛球和高爾夫球等。
如果一次拿不出 30 分鐘來運動也不用著急,即使一次進行短時的體育運動(如 10 分鐘),每天累計 30 分鐘,也是有益的。運動量以微微出汗,感覺輕鬆愉快,有輕度疲勞感但不氣喘,休息後可消失,次日體力充沛為宜。
5、糖尿病用胰島素會上癮
很多糖友都害怕用胰島素,即使病情很嚴重也拒絕用胰島素,只因為它會「上癮」。
但這恰恰是最大的認識錯誤,因為胰島素本來就是我們身體產生的一種激素,何來「上癮」一說?
1 型糖尿病人,因為身體不能產生或者產生的胰島素不能滿足身體需要,所以,需要使用胰島素進行終身治療。
而更常見的 2 型糖尿病人中,很多人是不需要胰島素治療的。但有些患者,在一段時間內血糖水平升的很高,這時,就要利用胰島素進行強化治療來血糖控制,幫助身體儘快擺脫高血糖的傷害;在血糖得到初步控制後,醫生會根據病人的情況,來評估是否需要繼續使用胰島素。一般經過胰島素強化治療後,大部分病人可以改換口服降糖藥來控制血糖。
6、太重視降糖,卻遭遇「低血糖」
一般來說,當糖友血糖低於3.9mmol/L,我們叫它低血糖。
與一些根本不忌口的糖友相反,有些糖友怕吃多了血糖高,就啥也不敢吃,結果飲食攝入量不足,或者沒有按時進餐、運動量增加但未按需調整飲食,以及空腹運動時,都有可能會導致低血糖。
通常來說,高血糖對器官的危害會出現在幾年後,但低血糖對人的傷害速度非常快,一次嚴重的低血糖,就可能將數年血糖控制的心血付之一炬。因為嚴重的低血糖若不及時搶救,延誤6小時以上,患者大腦就會嚴重損傷,甚至死亡。
常見導致低血糖的原因還包括胰島素使用過量、濫用口服降糖藥等。
因此,糖友要確保每餐攝入充足的復合型碳水化合物,按時進餐。如果因特殊情況無法按時進餐,身邊要備一些含糖食品。活動量比平時大時,最好在活動前多攝入碳水化合物,並隨身攜帶小零食,一旦有低血糖症狀需立即進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72647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