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專家或者醫生都建議每人每天飲用300克奶及奶製品。市場上有各種「奶」和「乳」,種類繁多,讓人不知道怎麼選,每天一杯奶,該選哪一種呢?
鮮牛奶(巴氏殺菌乳)
這種牛奶一般採用巴氏殺菌的加工工藝,在80℃條件下加熱15秒,然後快速冷卻至4℃保存。這種工藝可以殺死牛奶中絕大部分的微生物,並保持了牛奶的天然口感,在4℃的保藏條件下,可以保存7天左右的時間。
不過,由於在加熱殺菌過程中並沒有殺死牛奶中全部的微生物,對熱抵抗力較強的微生物休眠體仍然存活,所以它對保存溫度非常「挑剔」——必須在低溫下保存。
選購鮮牛奶時,一定要選擇在冷藏室儲存的、生產日期儘量近的,如果鮮牛奶未放在冷藏櫃里,就不要購買了。
純牛奶(滅菌乳)
這種牛奶採用超高溫滅菌(UHT)的加工工藝,在至少132℃條件下加熱很短的時間(4秒),然後經過無菌灌裝。它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純牛奶,與鮮牛奶不同,純牛奶中微生物全部被殺死,最長可常溫保存6個月。
一般來講,鮮牛奶和純牛奶的配料表中只有生牛奶,並且蛋白質含量都必須不能低於2.9%,如果是全脂牛奶,脂肪含量不得低於3.1%。
調製乳(高鈣奶、低乳糖奶等)
所謂調製乳,一般以不低於80%的生牛(羊)乳或復原乳為主要原料,添加其他原料或食品添加劑或營養強化劑,採用適當的殺菌或滅菌等工藝製成,比如某高鈣奶、低(無)乳糖的奶等都屬於調製乳。
與鮮牛奶、純牛奶不同,調製乳的蛋白質含量只需達到2.3%,全脂乳的脂肪含量不低於2.5%,這應該很好「理解」,畢竟調製乳中可以添加其他原料或食品添加劑。
有些叫乳的發酵後的它們仍是「奶」。
發酵乳
學名為發酵乳的奶是這麼定義的:以生牛(羊)乳或乳粉為原料,經殺菌、發酵後製成的pH值降低的產品。讀起來有點兒繞口,其實一般就是指酸奶。
酸奶是以生牛(羊)乳或乳粉為原料,經殺菌後,在特定發酵條件下,投放特定發酵菌種(如嗜熱鏈球菌和保加利亞乳桿菌等)發酵製成的產品。酸奶的乳脂肪含量必須不低於3.1%,蛋白質含量必須達到2.9%,否則稱不上是酸奶或發酵乳。
風味發酵乳
風味發酵乳,也叫風味酸奶,它只要求80%以上的原料是生乳或乳粉,允許加入其他原料,並且發酵前後也允許加入食品添加劑或營養強化劑。一般地,風味酸奶脂肪含量不低於2.5%,蛋白質含量不低於2.3%。
如果某「奶」的蛋白質含量低於2.3%,那麼就不屬於真正的奶了。如果是發酵乳添加水和其他添加劑而製成的飲料,則被稱為乳酸菌飲料,通常會按飲料中是否含有活的乳酸菌分為活性乳和非活性乳。活性乳需要低溫保存來保護其中的乳酸菌,而非活性乳則不需要很嚴格的保存條件。乳飲料只是飲料,不是奶!
所以,每天一杯奶,選擇鮮牛奶、純牛奶、調製乳、酸奶、風味酸奶都可以,小心別把乳酸菌飲料、奶味飲料等誤當作「奶」。區分的關鍵還是要學會看食品標籤。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