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沒有宿便,你不需要排宿便!

Wong Si ...| 2017-11-07| 檢舉

生活中總會聽到排宿便,更有一些保健品總是宣稱有排宿便的功效,即使在國內外的醫學教材與專業書籍中從來都沒有「宿便」一詞,醫學上更沒有該詞的解釋。它是一些保健、減肥、通便產品的經銷商為了誤導蒙蔽消費者、推銷自己的產品而杜撰出來的名詞,由此產生的「謠言」乍聽之下也很容易被矇騙。根本沒有宿便,你不需要排宿便!

謠言1:1天以上未排出的糞便是「宿便」

破謠:「宿便」被解釋為腸腔內停留1天以上而未排出的糞便。然而,從糞便的形成過程來看,食物殘渣停留在人的結腸需要1~3天才排出,這是正常的生理活動過程。

醫學上有一種結腸傳輸功能檢查法,先讓患者一次服下20顆標記物,再每隔1天拍腹部平片,觀察標記物的數量,若72小時能排出80%以上的標記物,則結腸傳輸功能正常。

從醫學上來說,糞便在結腸內停留1天以上,甚至3~7天以上,但只要正常排便,排便時無困難和痛苦,就完全不是問題,不會影響健康。

謠言2:「宿便」會一直留在腸道內不動

破謠:從消化過程來看,正常人體腸道內的糞便不會長久停留在腸腔內某處,而是逐漸向下移動直至排出,根本就沒有長時間停滯在腸道某處不動的「宿便」。

食物在完成大部分消化、吸收活動後,殘渣進入盲腸和升結腸,這時結腸腔的內容物呈稀糊狀,在向下蠕動、被擠壓、向下推進的過程中,其中的水分被結直腸黏膜逐漸吸收,腸內大量細菌進一步將其進行分解。

待食物殘渣被推進到乙狀結腸和直腸時,腸腔內容物通常已經形成條狀糞便。

當糞便被推進到直腸上段時,或人們在早晨起立、下床活動、早飯後有生理性的結腸蠕動加快(醫學上稱之為胃-結腸反射),結腸會出現整體推進性收縮,將已經到達乙狀結腸和直腸上段的糞便向下推進,讓人產生便意而去排便,所以大部分人的糞便是不會停留在結腸、直腸腔內的。

少部分人由於個體的原因,腸道運動較弱、傳送較慢,食物殘渣向下傳送、形成糞便向外排放的間隔時間較長,所以幾天才排便1次,但如果便意正常,排便通暢,糞便也不會長時間停留在結腸、直腸腔某處。

謠言3:「宿便」很常見

破謠:在肛腸科的指診檢查中,我觀察到絕大部分人的直腸腔內是空虛的,少部分人的腸腔內存留少量的干便或軟便。

因為正常人需要100毫升以上容量的糞便刺激直腸,才會引起輕度便意,如果此時因條件不允許排便,便意會很快消失。當到達直腸腔內的糞便容量繼續增加到500毫升以上才會再次引起便意。

所以經常忍便的人,腸腔內容易出現糞便存留,如果糞便量不大,不會當時就引起排便感覺,也不會傷害人體,而會在下次排便時,與後面到達的糞便一起被排出體外。

有些患者因為長期禁食、失水、體弱、疾病等原因,腸蠕動特別慢,糞便中的水分被過早、過多吸收,在結腸中形成特別干硬的糞塊,而難以向下推進、排出,有可能出現腹脹、腹痛等輕度腸梗阻症狀;也有部分年老體弱、長期臥床的患者,因大量干硬糞便瀦留在直腸腔無力排出,或用力後難以排出,這時嵌塞在直腸腔的大量干硬糞塊容易引發直腸黏膜的水腫、滲液,甚至糜爛,出現肛門不停流稀糞水甚至出血,而誤作為「腹瀉」「痢疾」或「痔瘡」等治療。

這兩種情況在某種意義上可稱為有「宿便」,但都是臨床上的特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70500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