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中藥里也有這樣的寶貝,時間越久,藥效越好,不如和中公醫考網的小編一同來了解一下吧!
枳殼(枳實)
枳殼是《中國藥典》收錄的草藥,藥用來源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未成熟果實。7月果皮尚綠時採收,自中部橫切為兩半,曬乾或低溫乾燥。枳殼性苦、辛、酸、溫,具有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的功效,主治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停;胃下垂,脫肛,子官脫垂等病症。枳殼在我國多地都有生產,以湖南和江西的產品為佳。其中江西省新干縣的枳殼又名商洲枳殼、三湖枳殼,具有"果肉厚,外翻如覆盆,瓤瓣數較多"的特點,其藥用的有效成分優於其他品種,被列為中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功能主治:
枳殼的圖片破氣,行痰,消積。治胸膈痰滯,胸痞,脅脹,食積,噫氣,嘔逆,下痢後重,脫肛,子宮脫垂。
《藥性論》:治遍身風疹,肌中如麻豆惡癢,主腸風痔疾,心腹結氣,兩脅脹虛,關膈擁塞。
《日華子本草》:健脾開胃,調五臟,下氣,止嘔逆,消痰。治反胃,霍亂瀉痢,消食,破癥結痃癖,五膈氣,除風明目及肺氣水腫,利大小腸,皮膚癢。痔腫可炙熨。
《開寶本草》:主風癢麻痹,通利關節,勞氣咳嗽,背膊悶倦,散留結、胸膈痰滯,逐水,消脹滿、大腸風,安胃,止風痛。
《珍珠囊》:破氣,泄肺中不利之氣。
《醫學啟源》:《主治秘訣》雲,破心下堅痞,利胸中氣,化痰,消食。
《綱目》:治里急後重。
《現代實用中藥》:治咳嗽,水腫,便秘,子宮下垂,脫肛。
陳皮
橘皮,又稱為陳皮,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成熟果皮。橘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栽培於丘陵、低山地帶、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分布於長江以南各地區。10至12月果實成熟時,摘下果實,剝取果皮,陰乾或通風乾燥。廣橘皮(陳皮)剝取時多割成3至4瓣。橘皮(陳皮)藥材分"陳皮"和"廣陳皮"。
臨床應用
1. 用於胸腹脹滿等症。橘皮辛散通溫,氣味芳香,長於理氣,能入脾肺,故既能行散肺氣壅遏 ,又能行氣寬中,用於肺氣擁滯、胸膈痞滿及脾胃氣滯、脘腹脹滿等症。常與木香、枳殼等配伍應用。
2. 用於濕阻中焦、脘腹痞脹、便溏泄瀉,以及痰多咳嗽等症。橘皮苦溫燥濕而能健脾行氣,故常用於濕阻中焦、脘腹脹悶、便溏苔膩等症,可配伍蒼朮、厚朴同用陳皮。又善於燥濕化痰,為治濕痰壅肺、痰多咳嗽的常用要藥,每與半夏、茯苓同用。
3. 用於脾虛飲食減少、消化不良,以及噁心嘔吐等症。該品燥濕而能健脾開胃,適用於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消化不良、大便泄瀉等症,常與人參、白朮、茯苓等配合應用。因其既能健脾,又能理氣,故往往用作補氣藥之佐使,可使補而不滯,有防止壅遏作脹作用。
此外,橘皮又能和中,可治胃失和降、噁心嘔吐,若胃寒嘔吐,可與生薑同用;胃熱嘔吐,又可配伍竹茹、黃連等藥同用。
半夏
半夏,又名地文、守田、和姑等,屬天南星目。廣泛分布於中國長江流域以及東北、華北等地區。藥用植物,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生用消癤腫作用,獸醫用以治鎖喉癀。在西藏也有分布,海拔3000m左右。
【性味】
辛、苦,溫,有毒。
【歸經】
入脾、胃二經。
【功效主治】
燥濕化痰,半夏辛、苦、溫。辛可發散,苦能燥濕,溫以散寒。又入脾經,故可用以溫化寒痰,祛除濕痰。
降逆止嘔,半夏味辛,氣平,辛則開結,平則降逆,為治嘔吐之要藥。
消痞散結,半夏其味辛、苦;辛具走串之性,有發散、行氣、行血作用;其苦可通泄。故可用於各種原因所致氣滯,痰凝,血瘀等證。
麻黃
麻黃為漢藥或稱中藥中的發散風寒藥;古時別名龍沙、卑相。包括有三種麻黃屬的植物:草麻黃(Ephedra sinica)、木賊麻黃(Ephedra equisetina)與中麻黃(Ephedra intermedia),採用部位為草質莖。
麻黃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木賊麻黃和中麻黃的草質莖。主產于山西、河北、甘肅、內蒙等地。原植物喜涼爽乾燥氣候,耐嚴寒,多生於沙質土壤中。8至10月間割取部分綠色莖枝,或連根拔起,去凈泥土及根部,放通風處晾乾,或晾至6成干時,再曬乾。
草麻黃莖草質,細長圓柱形,略扁,少分枝,直徑1至2毫米,節明顯,節間長2至6厘米,表面淺綠色或黃綠色,節上有膜質鱗葉,長3至4毫米,下部約1/2合生成鞘狀,上部2(稀3)裂,裂片銳三角狀披針形,先端灰白色,反曲。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外圈黃綠色,髓部暗紅棕色,氣微香,味微苦,澀。木賊麻黃莖草質,多分枝,直徑1至1.5毫米,無粗糙感,節間長1.5至3毫米。膜質鱗葉長1至2毫米,下部約2/3合成生成鞘狀,上部2(稀3)裂,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紅色至棕黑色,斷面髓部略呈橢圓形。中麻黃,莖草質,分枝較多,直徑1.5至3毫米,有粗糙感;節間長3至6毫米,膜質鱗葉長2至3毫米,下部約1/3全生成鞘狀,上部3(稀2),先端銳尖,微反曲。斷面髓部常呈感觸狀圓形。均以色淡綠或黃綠,內心色紅棕,手拉不脫節,味苦澀者為佳。
麻黃補充信息:該品根據炮製方法的不同分為麻黃、蜜麻黃、麻黃絨、蜜麻黃絨、炒麻黃,炮製後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乾燥處。
麻黃適合人群:體虛自汗、盜汗、虛喘及陰虛陽亢者禁服。
麻黃食療作用:該品味辛、微苦,性溫。歸肺、膀胱經。體輕宣散,可升可降。
功能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溫經通腠。主治風寒表實,惡寒發熱,無汗鼻塞,頭身疼痛;麻疹不透,風疹瘙癢;實邪壅肺,咳嗽氣喘;水腫,黃疸,小便不利;風濕痹痛,陰疽痰核。
麻黃食物相剋:該品與辛夷、石韋相剋。
麻黃做法指導:發汗、利水宜生用,止咳平喘多蜜炙用。
1.用於外感風寒表實證。以惡寒重、無汗、脈浮緊為主要症狀。用麻黃宣發肌腠,祛散風寒。常與桂枝、荊芥、防風同用,治療感冒初起之表寒證。
2.用於感受風寒、肺氣不宣的咳嗽氣喘。麻黃能宣肺發,平喘咳,可用於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哮喘。若兼有水濕內停,可配祛寒化飲的乾薑、細辛、半夏,加強散寒祛痰止咳作用,如小青龍湯。如屬肺熱喘咳,可配石膏同用,以清泄肺熱平喘,如麻杏石甘湯。
3.用於是治療有表證的水腫,借其發汗利水的作用以消水腫,常配生薑、白朮等同用,如越婢加術湯。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69857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