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是我們餐桌上的常客,但是,吃了那麼多的豬肉,你知道怎樣才是豬肉正確的食用方式嗎?
別吃燒煮過度的肉
在200~300攝氏度的溫度下,肉類食物中的胺基酸、肌酸酑、糖和無害化合物會發生化學反應,形成芳族胺基。
這些由食物衍生的芳族胺基含有12種化合物,其中9種有致癌作用。
過去的我們低估了食物中的有毒化學物致癌這一因素。 因此,煮肉切勿過度了。
不宜用熱水浸洗
豬肉的肌肉組織和脂肪組織內,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可分為肌溶蛋白和肌凝蛋白。肌溶蛋白的凝固點是15~16攝氏度,極易溶於水。
當豬肉置於熱水中浸泡的時候,大量的肌溶蛋白就會丟失。同時,在肌溶蛋白里含有機酸、谷氨酸和谷氨酸鈉鹽等成分,丟失它們會影響豬肉的味道。
正確的處理生肉的辦法是用冷水快速沖洗,且不可久泡。
忌吃病死的豬肉
豬的胃腸中存在著數量眾多的細菌,病豬體抵抗力低,這些細菌經淋巴管進入血循環,人吃了病死豬肉後可能感染髮病。
不要吃豆豬肉
豆豬肉是豬囊蟲寄生在豬體內引起的病致死的豬肉,人如果吃了未煮熟的豆豬肉,囊蟲會在人的小腸中發育為鉤絛蟲。
忌食用高溫油炸的鹹肉
鹹肉含硝,油炸油煎後,會產生致癌物質亞硝基吡咯烷。因此食用鹹魚、鹹肉、香腸、火腿等食品時,忌煎炸。
不要吃肉疙瘩
豬脖子等處灰色、黃色或暗紅色的肉疙瘩含有很多病菌和病毒,食用則易感染疾病。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66650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