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這些部位出汗,是大病來襲的警告!
2017-09-21
有些人,天氣即使不熱,他們稍微的動一動就會出汗,尤其是在夏天,更容易出汗。此外,出汗的確是對人體有作用的,一方面,出汗是我們對炎熱夏季的一種保護,調節體溫;另一方面,出汗也可以幫助我們身體的代謝產物排出體外,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排毒。中醫上有「動汗」和「靜汗」之分。由於天氣環境原因引起的出汗屬於靜汗,相當於被動出汗。不少異常的靜汗需要引起注意,比如自汗、盜汗等。
自汗是是指不熱、不運動時前心後背會出汗,且容易疲勞、感冒、心慌,特別怕風怕冷,他們是氣虛的表現。、然而,夜晚一睡著就出汗,叫盜汗,是陰虛的表現。身體出汗部位的不同,能反映一個人的身體狀況。看看都有哪些位置出汗吧!
第一種: 鼻子出汗 ( 肺氣不足 )
診斷:如果平時鼻子總出汗,說明肺氣不足,需要調理補氣。西醫認為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現,需要提升免疫力。
建議:肺氣不足主要是因為其天生體質虛弱造成。每天用雙手敲打雙腿,並按壓雙腿的左右兩側,因為這是人體肺經分布的部位,通過敲打刺激,可起到調理肺經的作用。
第二種: 手足心多汗 ( 血虛 )
若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足心熱、口咽乾燥等,多屬於陰虛有熱,中醫認為這是脾失運化、脾胃濕熱、血虛的表現。
建議:血虛體質的人平時常吃補血養血的食物,如菠菜、花生、蓮藕、黑木耳、雞肉、豬肉、羊肉、海參等。水果可選用桑椹、葡萄、紅棗、桂圓等。
第三種: 渾身出汗 ( 氣虛 )
無論冬夏,在白天不活動或輕微活動的情況下,常汗出不止,中醫認為是氣虛的表現。
建議:飲食上,氣虛的人應多吃補氣食物,像小米、糯米、粳米、扁豆、胡蘿蔔、豆腐、紅薯、兔肉、雞肉、鰱魚、黃魚、雞蛋、豬肚、馬鈴薯、香菇、菜花等食物都可以幫助補氣。另外,就是要多運動哦。
第四種: 胸口出汗 ( 脾胃失和 )
診斷:如果胸口常出汗,中醫認為這是脾胃失和的表現,說明體內的血液迴圈很慢,氧氣運輸不順暢。
建議:不要過度焦慮,少吃油膩、生冷食物,平時用黃芪、大棗泡水喝,可以緩解症狀。
第五種: 睡著出汗 ( 陰虛 )
睡著出汗,醒來汗止,中醫稱為「盜汗」。這些人常有手腳心熱、心煩、面部發紅發熱、口咽乾燥等特點,中醫認為是陰虛表現。
建議:飲食上可選擇百合、雪梨等滋陰之品,少吃羊肉、洋蔥、蔥、薑、蒜等熱性食物,也可用沙參、麥冬、五味子或西洋參等泡水飲用。
第六種: 頸部出汗異常 ( 內分泌 )
朋友們,知道嗎?人體頸部的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頸部會出汗。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與你全身內分泌失調有關。
建議:雖然內分泌失調比較常見,但不可以掉以輕心的。可以常吃下面的4種食物,來調節內分泌養顏抗衰:豆類,是蛋白質與維生素B群的豐富來源;南瓜,富含類胡蘿蔔素;燕麥類,可以降低膽固醇與血糖;藍莓類,是超級抗氧化劑。
大量出汗的信號
一般正常的人多少都會出汗的,但不會太多。正常情況下出汗,對身體有很好的幫助。但是,如果是長期出汗,且量比較大的時候,那麼一定要注意了,有可能是內分泌失調的問題。讓我們來看看,那些疾病會出現大量的汗液。
1、 更年期患者
進入更年期的婦女,因為卵巢功能的減退,所以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洫管收縮功能出現障礙,導致潮熱,身體熱了,自然出汗也就多了。
2、 脾胃虛弱
身體比較虛弱的人,特別是脾胃虛弱的人,及其容易遭到濕毒的侵擾,導致睡眠不足,神經錯亂,胃口變差,皮膚出油等危害。由於濕毒屬熱,當濕毒熱能過多時,脾胃則虛,故會出頻繁出汗的。
3、 糖尿病患者
當糖尿病患者併發自主神經病變時就會出汗多,這是因為糖的代謝障礙,才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使汗腺分泌增加所致。
另外,須注意以下多汗情況
1、 多汗頭暈 ( 低血糖 )
早期的表現有多汗、顫抖、乏力、頭暈和噁心。
2、 多汗疼痛 ( 心臟病 )
胸部的疼痛或壓迫感,會持續數分鐘,疼痛有時也會放射到患者的肩膀、手臂或背部。此外,還會有呼吸困難和大量出汗的情況,出現了這樣的症狀,應該立即到醫院就診。
3、 黃汗 ( 肝膽濕熱 )
有些人出汗,衣衫上沒有任何痕跡,但有一些人出汗,白色的汗衫或襯衣上留下黃色的印記。流黃汗的人往往肝膽濕熱,肝火比較旺,容易發脾氣。因為肝火旺會引起肝功能減退或膽汁瘀積堵塞、膽紅素在血液中濃度增高,當其隨汗液排出體外時,便可出現黃汗。甚至有些人還有上腹部悶脹疼痛、乏力倦怠、厭油膩、眼睛鞏膜發黃、皮膚瘙癢、小便色黃等症狀。
4、 多汗消瘦 ( 甲狀腺機能亢進 )
甲亢會引起體重減輕、心跳很快或心率不齊、怕熱、餓得快,吃得多等。當然,多汗也是它的一個表現,對於這樣的情況就要注意情緒,避免過於激動和亢奮。
總結:你有注意這些情況嗎?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64626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