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酒量大小是由遺傳決定的。喝酒容易臉紅的人,將乙醇氧化成乙醛的能力很高,但將乙醛進一步氧化的能力卻很低,對少量酒精即可產生臉紅、頭痛等反應。由於乙醛具有肝臟毒性和心臟毒性,如果用藥不當,危害更大。
乙醇的吸收、代謝
1、吸收
飲酒後,乙醇通過胃、小腸迅速吸收。其中,乙醇在小腸中的吸收比在胃中的吸收快。
普通食物可以延緩胃的排空,增加乙醇在胃中的滯留時間,減慢乙醇的吸收速度,但並不能慢減少乙醇吸收的總量。
牛奶後可降低40%的血中乙醇濃度。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牛奶抑制了腸道吸收。所以,只有牛奶可以解酒。
2、代謝
乙醇吸收後,首先經過肝臟。在肝臟中,乙醇被乙醇脫氫酶代謝為乙醛,乙醛再被乙醛脫氫酶代謝為乙酸。
乙醇的代謝不依賴於乙醇濃度(0級動力學)。平均而言,70kg的人每小時有10ml乙醇被氧化成乙醛。
喝酒容易臉紅的人,乙醛脫氫酶的活性低,乙醛不能被及時代謝,大量積聚在體內。乙醛積聚,刺激肥大細胞釋放血管活性物質使血管舒張,而出現臉紅、出汗、發音困難、心動過速、噁心和低血壓等反應。
喝酒易臉紅,慎用3類藥
1、對乙醯氨基酚
對乙醯氨基酚是臨床常用的解熱鎮痛藥。在推薦的劑量範圍內(間隔4~6小時重複一次,每日總量不超過2g),一般有很好的耐受性。
對乙醯氨基酚在肝臟代謝,主要與葡萄醛酸結合後從腎臟排泄,小部分轉化為毒性中間代謝產物(N-乙醯苯醌亞胺)。N-乙醯苯醌亞胺,可引起肝細胞損傷和肝壞死。
研究已證明,乙醇可引起微粒體內對乙醯氨基酚代謝物的增加。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告誡人們,如果飲酒3杯以上者,就不要服用對乙醯氨基酚;只要中等劑量的對乙醯氨基酚與乙醇同服即可發生肝中毒,甚至肝衰竭。
更可怕的是:對乙醯氨基酚急性中毒最初兩天的症狀(噁心、嘔吐、腹痛等)並不能反應中毒的嚴重性。肝損傷的臨床指征多在中毒後2~4天變得明顯。
頭痛,是喝酒臉紅的人的一種保護性反應。喝酒臉紅的人服用對乙醯氨基酚,雖可以減輕頭痛,「增加酒量」,但帶來的是肝損傷!
溫馨提示:N-乙醯半胱氨酸是對乙醯氨基酚的特效解毒劑,可以口服和靜脈給藥。
2、維生素A(魚肝油)
長期飲酒減少多種維生素的吸收,包括維生素A(視黃醇),可導致維生素A缺乏。
但是,維生素A與乙醇競爭乙醇脫氫酶,因而飲酒時不要補充維生素A,以避免維生素A引起的肝毒性。
維生素A急性中毒的症狀和體徵包括倦怠、易激動或嗜睡、由於顱內壓升高所致的嚴重頭痛、眩暈、肝腫大、嘔吐、視神經乳水腫,及24小時後產生皮膚剝脫。
溫馨提示:妊娠期婦女攝入大量維生素A可致胎兒畸形,如泌尿道畸形、生長遲緩、骨骼癒合過早等,妊娠期婦女一日劑量不宜超過6000U。
3、各種頭孢類抗生素
雙硫侖樣反應的嚴重程度,與體內乙醛的濃度有關。雖與變態反應相似,但並不屬於變態反應。
由於喝酒容易臉紅的人,體內乙醛脫氫酶的活性較低,服用頭孢類抗生素的前1天、服藥期間、停藥後7天內,禁止飲酒,包括含有微量乙醇的藥物和外用消毒劑。
藥品說明書中已明確可以引起雙硫侖樣反應刷頭孢類抗生素有:頭孢哌酮、頭孢呋辛、頭孢西丁、頭孢甲肟、頭孢孟多、拉氧頭孢、頭孢美唑、頭孢匹胺、頭孢米諾等。
溫馨提示:除上述藥物外,頭孢氨苄、頭孢唑林等,均有引起雙硫侖樣反應的個案報道。喝酒臉紅的人,在服用各類抗生素期間都不要飲酒。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61981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