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藥三分毒,除了吃止痛藥,其實,穴位刺激也是緩解身體各部位疼痛的好方法。在很多人的意識里,都認為中醫只能調理慢性病,治療急症痛症不行,這是對中醫極大的誤解。
《內經》中談到的針灸,多數就是治療急症重病的。而艾灸治療不需要經過腸胃吸收,直接作用在了穴位上,所以效果有時候還更好。
一、頭 痛:印堂、太陽穴
無論感冒還是心煩,頭疼總是緊緊相連。印堂穴,在前額,兩眉頭間的中點。太陽穴,在眉梢旁。頭痛的時候,用手指從印堂開始,向上沿前額髮際推至太陽穴,往返3-4遍;然後在穴位上進行提捏。
頭被稱為「諸陽之會」,是髓海所在,只有經絡通暢,氣血供應正常,髓海才能得以滋養。「印堂穴」,位於督脈之上,按摩印堂穴有助於推動督脈氣血運行,同時刺激這兩個穴位能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因此可以止痛
二、腰酸背痛:委中
如果你腰酸背痛,可用艾灸委中穴,會驚喜發現,腰酸背痛的症狀會有立竿見影改善。
經過足太陽膀胱經的委中穴,口訣是:「腰背委中求」,它主要治療腰、嵴、背痛、坐骨神經痛及背側下肢活動不便等症狀。
三、牙 痛:艾灸虎口和下關
牙痛不妨艾灸百姓常說的「虎口」附近,也就是合谷穴。揉壓「虎口」時,體質較差的病人,不宜給予較強刺激。另一個是在面部,耳朵前方,顴骨下方的凹陷處。感覺牙痛,可以艾灸這個部位,也是下關穴所在。
中醫認為手陽明經的脈絡入下排牙齒,足陽明經的脈絡入上排牙齒,合谷、下關兩個穴位都是陽明經穴,按摩這兩個地方能有助止牙痛。
下關穴:
四、筋骨痛:陽陵泉
有關筋骨的東西都可以找足少陽膽經上的陽陵泉,所以像是關節炎、五十肩、運動傷害、扭挫傷、落枕……等症狀都可以艾灸,這就是「外傷陽陵泉」的由來。
在臨床上也會搭配旁邊的足三里一起,筋立刻就疏通開
五、心胸 痛:內關求
手腕橫紋往上約三指寬處,有一把解除心痛的「鑰匙」,是內關穴所在。
內關穴是心包經的「絡」穴,是中醫用來治療心臟疾病的核心用穴,幾乎所有與心臟異常有關的症狀均可使用。
此外,內關穴是聯絡三焦經的絡穴,所以它能調節三焦氣機、活血止痛;同時它又與奇經八脈中分布於胸腹的陰維脈交會,因此可治胸中諸疾,如咳嗽、氣喘、嘔吐、胃痛等症狀,是故有「內關心胸胃」的口訣。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疼痛有時候是情緒、壓力所致,且疼痛是很主觀的症狀,如果無法得到及時的緩解,容易焦躁不安,使負面情緒加重疼痛。艾灸內關穴能達到寧心安神的效果。,讓心跳趨於穩定,所以緊張時,疼痛時艾灸它也能安神止痛。
六、胃 痛:艾灸足三里
治療胃痛,需要理氣,足三里是胃經的合穴,在小腿的外側,膝蓋骨斜下方,艾灸這裡能疏通胃氣、和絡止痛。
舉凡所有腸胃問題,胃痛、胃痙攣、脹氣、消化不良、十二指腸潰瘍、便秘、肚子痛等症狀都可以灸這裡,所以有「肚腹三里留」的口訣。
足三里還有另一個意思,就是按了以後一天可以走三里路。足三里能緩解膝腿疼痛,對於下肢容易疲勞、沒辦法走路的人,艾灸後可以讓雙腿變得比較有力。
想了解更多灸療資訊,或者在線諮詢灸療相關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618671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