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種不正常的出汗方式,不可大意,是疾病的一面「鏡子」

Powder| 2017-08-24| 檢舉

出汗是人體排泄和調節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色和氣味發生改變,則可作為某些疾病的一種前兆,應引起重視。以下就是從傳統中醫學角度對一些常見出汗現象的解釋:

自汗:不是因為天氣悶熱,服用發汗藥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經常出汗稱「自汗」。多因肺氣虛弱、衛陽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氣短、畏寒等陽氣虛損的症狀。多見於患有佝僂病的孩子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

盜汗:入睡則汗出,醒後則汗止。盜汗多因陰虛而致,陰虛則陽亢,陰不御陽,津隨液為汗,故常伴有五心煩熱、失眠、口咽乾燥等症狀。常見於肺結核浸潤期患者。

戰汗:即全身戰慄後汗出,是熱性病過程中正邪抗爭的一種表現。如戰汗後熱退,脈靜身涼,表示邪去正安,元氣恢復,是一種好現象。若汗出後四肢厥冷、煩躁不安,表示正不勝邪,正氣隨著虛弱下去,則是危重症候。戰汗多見於各種傳染病的初、中期。

 

絕汗:指病情危重,正氣衰弱、陽氣欲脫時,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喘促、四肢厥冷、脈象微弱,時有時無等危症,是陽氣將絕之象,多見於心衰、虛脫的病人。

頭汗:出汗僅限於頭部。多因上焦邪熱,或中焦濕熱鬱蒸所致,多見於陽明熱症和濕熱症。若見於大病之後,或老年人氣喘而頭額汗出,則多為虛症。如重病末期突然額汗大出,是屬虛陰上越,陰虛不能附陽,陰津隨氣而脫的危象。但小孩睡覺時也常常頭部出汗,若其他無症狀,則不屬病象。

偏汗:俗稱「半身汗」。它見於左側或右側,上半身或下半身,皆為風痰或風濕之邪阻滯經脈,或營衛不周,或氣血不和所致。多見於風濕或偏癱患者。若老人出偏汗可能為中風先兆。

 

冷汗:指畏寒、肢冷而出汗。汗前並不發熱,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蒼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脈遲沉、舌淡等寒症表現。多因平素陽虛、衛氣不足所致,也可因受驚嚇引起。

大汗:夏季因內熱太盛或服用發汗藥過量時,都可導致大汗。此時應按原因加以處理,同時補充含鹽分飲料。因為大汗可嚴重損傷津液,甚至亡陰亡陽,造成虛脫。

 

此外,手心出汗往往是精神過於緊張;胸口出汗是思慮過度;經常稍一動彈就出汗者,不是過於肥胖就是體質過於虛弱;糖尿病人的汗微帶芳香;肝硬化病人的汗帶有一種特殊的肝腥味。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61330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