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荊子的功用那麼多!之前還聽人家說過蔓荊子做出來的枕頭可以助眠呢~ 好奇的情況下,小編查了查發現蔓荊還可以治療 眼睛疾病~~~
蔓荊子的功效與作用
性涼;味苦辛;歸肝、胃、膀胱經。
功效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治風熱感冒,正、偏頭痛,齒痛,赤眼,目睛內痛,昏暗多淚,濕痹拘攣。
禁忌血虛有火之頭痛目眩及胃虛者慎服。
蔓荊子為馬鞭草科落葉小灌木植物,入藥的是單葉蔓荊或蔓荊的成熟果實,夏季採收,陰乾,生用或炒用。蔓荊子一般長在海邊沙灘,是落葉灌木,呈藤狀,藤可長達20餘米。6~7月開花,10~11月采果,有時到第二年的1月份有二次采果。每畝地可收穫200公斤左右。
蔓荊子開花的時候,散發出一種幽香,隨風傳送,所以當地的村民又把它叫作「香姑娘」。這種被叫作「香姑娘」的植物可以固定沙地,你很難想像,那陣陣沁人心脾的幽香是由這種貌不驚人的植物發出來的。
中醫認為,蔓荊子味辛、苦,性微寒,歸膀胱、肝、胃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功效。《本經》載,蔓荊子「主筋骨間寒熱,濕痹拘攣,明目堅齒。」《別錄》稱其「治頭風痛,腦鳴,目淚出」。
蔓荊子的功效
【性味】
苦辛,涼。
《本經》:"味苦,微寒。"
《珍珠囊》:"苦,辛。"
【歸經】
入肝、胃、膀胱經。
《湯液本草》:"太陽經藥。"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肝經。"
《本草經疏》:"入足太陽、厥陰,兼入足陽明經。"
【功效主治】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主外感風熱;頭昏頭痛;偏頭痛;牙齦腫痛;目赤腫痛多淚;目睛內痛;昏暗不明;濕痹拘攣。
《本經》:主筋骨間寒熱,濕痹拘攣,明目,堅齒,利九竅,去白蟲。
《本草經集注》:主發禿落。
《別錄》:去長蟲,主風頭痛,腦鳴,目淚出;益氣,令人光澤脂致。
《藥性論》:治賊風,能長髭發。
《日華子本草》:利關節,治赤眼,癇疾。
《珍珠囊》:涼諸經血,止頭痛,主目睛內痛。
王好古:搜肝風。
《醫林纂要》:散熱,祛風,兼能燥濕。
《廣西中藥志》:治胃痛。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疏風散熱,平肝止痛。治感冒發熱,眼痛眩暈,風濕筋骨痛,消化不良,腸炎腹瀉,跌打腫痛。
1. 疏風清熱的作用
蔓荊子氣清體浮,辛寒相存,走上入里,解表疏風,能宣肺氣,清頭目,為偏正頭痛之聖品,常用於風熱感冒,風水等證,
2. 祛風除濕的作用
此為風濕邪留滯經絡,阻痹氣血所致,肢體關節酸痛,攣急,本品具祛風止痛效果,《神農本草經》:「主筋骨間寒熱,濕痹拘急。」
3. 鑑別應用
蔓荊子與藁本均有祛風勝濕止痛的作用,善治頭痛,風濕痹痛,筋脈拘攣。然而,蔓荊子偏於治外感風寒之邪所致之病,而藁本偏治外感風熱之邪所致之疾。
蔓荊子的作用
1. 解熱抗炎
蔓荊子和單葉蔓荊子水提液灌服對大鼠發熱有顯著的抑制效果,有解熱降溫作用。對大鼠炎症性腫脹和毛細血管通透性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為紫花牡荊素和3一甲氧基-4-肉桂醛。
2. 鎮痛鎮靜
蔓荊子水煎劑有明顯的鎮痛作用。腹腔注射能顯著提高小鼠的痛閾。生品的作用強於炒製品,醇提物強於水提物。水提液有明顯的鎮靜作用,單葉蔓荊子強於蔓荊子。
3. 擴管和降壓
蔓荊子醇浸液可顯著降低麻醉貓的血壓。對實驗性外周和內臟的微循環障礙有較好的改善效果,可顯著提高兔眼球結膜的微循環的血流速度。
4. 降血壓作用
蔓荊子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其降壓作用與興奮中樞誘導的副交感神經系統有關。實驗證明:單葉蔓荊水提取物有降低兔血壓的作用,該作用可被阿托品、氯異吲哚胺(Chlorisondamine)對抗,被毒扁豆鹼增強,甜菜甙元(Betanidine)稍加強之,但不受心得安或賽庚啶(Cyproheptadine)的影響。
5. 祛痰平喘
蔓荊子水煎液可顯著舒張豚鼠離體氣管平滑肌,有祛痰、平喘效果。
6. 抗病原體
蔓荊子水煎液對ECH011病毒有抑制作用。對金葡菌和真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7. 抗疲勞
蔓荊子醇浸液可增強小鼠耐缺氧能力,延長小鼠游泳時間。
8. 抑制迴腸運動
蔓荊子水煎液、醇浸液可顯著抑制豚鼠離體迴腸緩激肽的釋放,對離體迴腸平滑肌運動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9. 酪氨酸酶抑制
體外試驗,蔓荊子醇浸液對小鼠黑色素瘤酪氨酸酶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10.抗癌作用
蔓荊子的乙醇提取物(含量12.7μg/mL)能較好地抑制大鼠Hepalclc系細胞的增生,對肝癌有較好的預防作用。其含有的c2、c3,雙鍵的黃酮類化合物可以抑制某些癌症細胞的增殖。蔓荊子活性成分Vitexicarpin對K562等4種人癌細胞有較強的增殖抑制活性。處理後的K562細胞表現出典型的凋亡形態特徵,出現了劑量依賴性增加的亞二倍體峰並呈現出典型的DNA梯形條帶;PARP和easpase一3被剪切,胞漿中細胞色素c增高,Bcl-2表達減少,Bax表達未見明顯變化。
11. 延緩衰老作用
蔓荊子中酚性成分如香莢酸等具有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
12. 其他作用
蔓荊子水煎浸膏在體外對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對孤兒病毒亦有抑制作用,蔓荊子提取物有強抗凝作用,在體外能顯著延長牛凝血酶凝聚人體纖維蛋白原時間。蔓荊子的祛痰作用優於牡荊油。
蔓荊子臨床應用
1. 治療各種頭痛,如感冒頭痛、鼻炎頭痛、眼炎頭痛,血管性頭痛等。
2. 治療感染性和免疫病眼炎,其他眼睛疾病,及其引起的頭痛。
3. 治療上感後支氣管炎和慢性支氣管炎,咳嗽有痰。
【劑量與用法】
藥典劑量:5~9g。
臨床常用劑量:3~9g。
大劑量:l2~30g。
使用方法:水煎服,研末入丸、散吞服,浸酒服。
【臨床體會】
1. 關於治療頭痛
蔓荊子一般分類在解表藥中,以治療風熱感冒頭痛。
臨床上對各種疾病引起的頭痛,蔓荊子都可以治療,並不局限在感冒頭痛上。蔓荊子具有鎮痛作用和擴張血管作用,對感染性眼炎、鼻炎引起的頭痛、血管性頭痛,以及頸椎病引起的神經性頭痛等,都有治療效果。
2. 關於治療眼睛疾病
蔓荊子傳統上是治療眼睛疾病的。由於它能促進眼結膜血流速度,對加快炎症吸收是有利的,對眼炎和眼睛損害引起的頭痛治療是有效的。
蔓荊子對免疫性眼睛損害及其出現的頭痛也是常用藥。雖然並不直接影響免疫,但能直接改善眼睛的炎症和症狀。
3. 蔓荊子治療三叉神經痛有良效
蔓荊子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胃、膀胱經,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功。筆者在臨床採用蔓荊子治療頭痛時,發現本品對三叉神經痛有效。具體用法是:蔓荊子60g,白酒500ml。將蔓荊子炒至焦黃,軋為粗末,入酒內浸泡3~7天(夏季泡3天,冬季泡7天),兌涼開水適量,取汁700ml,每次服50ml,每日2次,7天為1個療程。共治療42例,男15例,女27例;年齡34~86歲。治療7天痊癒者31例,占73.8%。
如治王某,女,39歲。罹左側頭面疼痛3年余,經西醫診斷為三叉神經痛,反覆發作,痛苦異常。近來又作,症見左側頭面、眼眶及口周疼痛,勢如燒灼,伴有頭暈,煩躁,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給予蔓荊子酒服用,連服3天,疼痛大減,服完1周,數年頑疾獲痊癒,隨訪2年未再復發。
據《珍珠囊》載蔓荊子「涼諸經血、止頭痛,主目睛內痛」,王海藏雲「搜肝風」,《千金方》記載,蔓荊子浸酒服,可治頭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蔓荊子含有揮髮油、生物鹼、黃酮類及維生素A類物質,具有鎮靜、止痛作用,可用於治療神經性頭痛、肌肉神經痛。故本品治療三叉神經痛有奇效。在臨床運用時可根據病情而稍作加減,如屬風寒外襲者可加細辛、荊芥;火熱內盛者可加夏枯草、杭菊花;血瘀阻絡者可加當歸、川芎等。
4. 蔓荊子治神經根型頸椎病眩暈
蔓荊子性味辛苦、微寒。治療頭痛眩暈有很好療效。已故名老中醫李浩儒對蔓荊子治療頭痛、眩暈有獨到之處。認為蔓荊子,蔓走經,荊主風,子下沉。故有專門走經祛風鎮痛的作用。他治療頭痛、眩暈分虛實兩類。如屬實症者,用蔓荊子50g,白芷10g,川芎3g,荊芥10g,黃芩15g。如屬虛症者,用蔓荊子40g,防風5g,黃芪15g,蒼朮10g,山茱萸15g,山藥20g,白豆蔻3g。方中蔓荊子需打碎或研碎,生用或微火炒均可用之。
30多年來,筆者採用李浩儒老中醫運用蔓荊子的經驗,用蔓荊子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眩暈60例,收到滿意療效。如治彭某某,男,50歲,主訴:眩暈、頭痛反覆發作10年,加重1周。1周前因工作勞累突然頭昏、眼花、耳鳴、嘔吐、噁心、眩暈不止,X線片示頸椎退行性改變。經神經科、骨科診斷為頸椎病(神經根型)。舌質淡、苔白滑,脈弦滑。以補腎、益氣、祛風而治之。處方:蔓荊子40g,山茱萸15g,山藥20g,黃芪15,白朮15g,南沙參15g,白豆蔻5g,甘草6g。濃煎成300ml,頻頻服之。服藥1劑眩暈明顯好轉,再服2劑而愈。以後每因勞作後服上方1劑預防本病,隨訪6年未發。
5. 蔓荊子清利諸竅有奇功
蔓荊子辛苦微寒,功能疏散風熱,因其氣味芳香,質輕揚上,善於清利頭面諸竅。筆者常隨症配伍,治療以下諸病,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
(1)流行性結膜炎:本病中醫稱「天行赤眼」,臨床表現為雙眼瞼紅腫,結膜充血水腫,自覺刺癢疼痛,畏光流淚,有異物感,分泌物增多等。以蔓荊子12g,菊花15g,桑葉15g,決明子10g,荊芥、防風各10g,水煎,趁熱熏蒸雙眼,溫後口服,一般3~5日可愈。
(2)急性鼻竇炎:臨床表現為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屬中醫「鼻淵」範疇。治療宜疏散風熱,宣通鼻竅。方以蔓荊子12g,蒼耳子10g,辛夷10g,白芷10g,桑葉15g,桔梗10g,隨症加減,亦趁熱熏鼻,溫後口服,曾用此法治療10餘例,多於10劑內痊癒。
(3)牙周炎:牙周炎屬中醫「牙癰」、「牙宣」範疇,多由胃熱上熏齒齦,臨床表現為牙痛、牙根宣露、齦腫,按壓齒齦可有溢膿或出血。用蔓荊子合清胃散煎服,另用蔓荊子10g,生石膏30g,細辛5g,煎湯漱口,熱含冷吐,不拘時數。
(4)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屬中醫「膿耳」範疇。方以蔓荊子15g,生地黃15g,牡丹皮15g,升麻6g,桔梗10g,黃芩12g,夏枯草15g,車前草30g,絲瓜絡10g,每日1劑,水煎服。全方共奏疏散風熱、解毒消腫之功,使邪熱得出,毒解膿散,其病自愈。
蔓荊子的配伍及附方
(一)配伍應用
1. 配連翹,氣味輕清,體浮性涼,輕可去實,涼可勝熱,為清火解毒散結之品,本品體質輕浮,入肺經上行宣散,故能清利頭目,解表疏風,通竅止痛,主治頭面之風證,目入血分養血和肝,涼血散風。二藥配用,祛風止痛,清熱解毒,治風熱上受諸證,佐以蒲公英,菊花更好。
2. 配菊花,質輕氣涼,輕清走上,善疏風清熱,平肝熄風,清頭明目,偏於入肝經而明目。蔓荊子輕浮上行,主散頭面之邪,二藥配用,可治風熱頭痛,頭風作痛等症。
3. 配川芎,本品味辛性寒,輕浮升散,既能散風熱,又可通竅止痛。川芎辛溫芳香,性善走散,上行頭目,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二藥相配則活血祛風止痛的功效顯著。可用於治療外感頭痛及風濕身痛,肩背痛等症。
4. 配人參,人參甘溫補虛,微苦不燥,長於補肺,脾之氣虛,又能益氣而生津。本品善散頭面風邪,清肝明目,二藥相配,則散中有補而不傷正,補中有散而不滯邪。常用於治療諸虛目疾,頭暈,耳鳴,耳聾等疾。
5. 配白蒺藜,本品氣輕味辛,上行而散,最善清利頭目,祛風止痛功佳,主治頭面風熱之疾。白蒺藜辛散苦泄,專入肝經,能平肝潛陽,又可祛風明目,主治肝經風熱所致的目赤多淚,頭目疼痛等證。二藥相須配用,二辛相合,祛風止痛力強,辛苦合用,辛以散風,苦以降火,共奏疏風熱,平肝陽,利頭目,止疼痛之功效。常用於治療風熱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頭昏頭痛,目赤多淚等證。
(二)方劑製劑
1. 加味香蘇散《醫學心悟》 : 紫蘇葉、陳皮、香附、炙甘草、荊芥、秦艽、防風、蔓荊子、川芎、生薑。本方用於外感風寒之邪之證。症見:頭項強痛,鼻塞流涕,身體疼痛,發熱惡寒或惡風,無汗,舌苔薄白,脈浮。
2. 蔓荊子湯(《蘭室秘葳》) : 黃芪、人參、炙甘草、蔓荊子、黃柏、自芍。本方用治勞逸飲食不節,內障眼病。
3. 蟬花散(《證治準繩》) :蟬衣、羌活、菊花、谷精草、白蒺藜、防風、蜜蒙花、草決明、黃芩、蔓荊子、梔子、荊芥、川芎、甘草。本方用治風熱上攻,目赤腫痛翳膜。
4. 自蒺藜散(《張氏醫通》) :白蒺藜、菊花、連翹、蔓荊子、決明子、青葙子、甘草。本方用治肝熱目赤,多淚。
5. 羌活勝濕湯(《內外傷辨惑論》): 羌活,獨活、蒿本、防風、甘草、川芎、蔓荊子。本方用治風溫襲表之症,證見:肩背痛不可迴轉、頭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難以轉側,苔白脈浮。
6. 治頭風方(《千金方》) :本品二升(末),酒一斗。絹袋盛,浸七宿,溫服三合,日三。
7. 治風寒侵目,腫痛出淚,澀脹羞明方(《本草匯言》) :本品9克,荊芥、白蒺藜各6克,柴胡、防風各3克,甘草l.5克。
(三)驗方
1. 蔓荊子散治頭痛、身痛:蔓荊、甘菊花、半夏(湯泡)羚羊角(屑)、川芎、枳殼(麩炒)、茯神(去木)、黃芩、防風各23g,麥冬、石膏各30g,地骨皮、赤箭、細辛、甘草(炙)各15g;
2. 蔓荊子酒治風熱頭痛:蔓荊子90g,酒500g。將蔓荊子研為粗末,浸泡酒中,7天後使用。每日3次,每次服10~20mL,溫服為佳;
3. 復方蔓荊子酒治療風熱性頭痛、頭昏、偏頭痛:蔓荊子120克,菊花60克,川芎40克,防風、薄荷各60克,黃酒l公斤。將上藥共搗碎,用酒浸於瓶中,隔日略加搖晃,7日後去渣,密封備用。每次飲15毫升,漸加至20毫升,每日3次。
蔓荊子的副作用
1. 傳統文獻《本草綱目》:無毒。
2. 毒理試驗1.LD50:小鼠灌服蔓荊子水煎劑的LD50為629.8g/kg。2·毒性反應:本品水煎劑小鼠灌服270g/kg,腹腔注射60g/kg,均不引起死亡。說明蔓荊子毒性很小。
3. 臨床觀察無毒。在常規劑量內水煎服沒有不適反應。長期服用或大劑量30g水煎服也沒有明顯副作用。
【注意事項】
血虛有火之頭痛目眩及胃虛者慎服。
《本草經集注》:惡烏頭、石膏。
《醫學啟源》:胃虛人不可服,恐生痰。
《本草經疏》:頭目痛不因風邪,而由於血虛有火者忌之。
《本草匯言》:痿痹拘攣不由風濕之邪,而由於陽虛血涸筋衰者勿用也;寒疝腳氣不由陰濕外感,而由於肝脾羸敗者亦勿用也。
蔓荊子的食用方法
1. 蔓荊子瘦肉湯
原料:豬肉(瘦)240克,蔓荊子20克,三七8克,去核棗(干)100克,陳皮5克,鹽3克。做法:先將蔓荊子用水浸透發開,洗凈,再把三七洗凈後打碎,陳皮用水浸洗乾淨。 去核紅棗洗凈,瘦豬肉洗凈。 鍋中加入適量水,燒開,放入蔓荊子、三七、陳皮、紅棗、瘦豬肉。 再次用大火燒開後,改用小火煲90分鐘,加細鹽調味,即可飲用。此方活血止痛、滋補強壯、消腫止痛、補益內臟、調節五臟。體力勞動者經常飲,可治療潛伏性的筋骨傷患。
2. 三子豬肝飲
原料:蔓荊子20克,青葙子20克,梔子15克,鮮豬肝500克。做法:將以上三味藥用溫水浸泡30分鐘,入鍋水煎取汁。 再將豬肝洗凈切成薄片,入藥汁內煮沸15分鐘,入調料,待溫食服。藥膳功效:此方可清肝瀉火、涼血明目,適用於肝膽實熱證引起的視網膜靜脈周圍炎患者食用。
3. 蔓荊子川芎飲
原料:蔓荊子10克、川芎10克。
製作過程:取蔓荊子、川芎一起放入瓦鍋中,加水500ml(2碗量),浸泡20分鐘。煮開後,繼續文火煮20分鐘,即可。
功能解析:對頭痛者有輔助治療作用。
想看很多其他資訊可看: 知識小報告 或 https://www.facebook.com/mapledry/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60556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