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內臟的種類有很多,常見有豬肝、豬大腸、雞肝、鴨肝、雞心、豬腎等,這些都可以做成美味的菜肴。吃動物內臟有什麼好處?如何吃動物內臟才健康?
吃動物內臟補鐵
從營養的角度的角度來看,內臟對人體是有很多好處的。
內臟含有豐富的鐵,大部分內臟的顏色是深紅色的,特別是肝臟、腎臟、心臟和脾臟。
懂一點營養的人都知道,吃深紅色的動物內臟,比如肝臟,可以幫助缺鐵性貧血的人補鐵,因為內臟那紫紅色的顏色,是「血紅素」所帶來的。「血紅素」正是內臟、肌肉和血液呈現紅色的原因,它的分子中含有鐵元素。內臟的顏色深濃,是因為它所含的血紅素比肉類中的鐵含量更高,其中的鐵元素吸收利用率非常高。這也正是「豬肝補血」之類民間說法的道理所在。
比如說,給較大嬰幼兒添加輔食時,只要加一勺肝泥,就能有效地供應鐵元素,預防嬰幼兒常見的缺鐵性貧血。除了豬肝之外,雞肝、鴨肝、鵝肝、羊肝也一樣好,鴨胗、雞心、豬腎(腰子)也不錯,只要是深紅色的內臟,都有幫助補鐵的作用,只不過肝臟比較容易做成泥罷了。
如何吃動物內臟才健康?
很多人擔心動物內臟有毒素,吃了怕影響健康,究竟應該如何吃動物內臟才比較健康呢?下面就教你安全吃動物內臟的方法:
選用健康動物的肝臟
購買時應選擇通過檢驗的禽畜的肝臟,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禽畜肝臟一律不能食用。健康動物的肝臟為紅褐色,光滑,有光澤,質軟且嫩,手指稍用力可插入切開處,做熟後味道鮮嫩。
清洗一定要乾淨
肝臟和腎臟屬於排毒器官,受污染的可能性較高,毒素含量大,所以很多人在清洗和烹調時,也都會格外注意。
而且動物內臟如肺、肚、腸等,也常被多種病原微生物污染,是各種寄生蟲的主要寄生部位,所以在清洗烹飪時也需要特別注意,如下:
動物的腦子一般很嫩,容易破損,應放置水中輕輕漂洗,用牙籤或小鑷子剔去血絲、薄膜,再漂洗感覺。
洗腸、肚用鹼和食醋。
豬小腸:先用水沖洗,然後放盆子裡面加上大量的鹽,用手搓,最主要就是翻腸子,用筷子扎一端,兩手一撥拉,就全翻過來了。翻過來的小腸先用手指把上面的粘 稠體擼掉,接著仍舊是用大量鹽來搓洗。基本上多搓幾遍就可以了。但是,也要注意,看到洗乾淨就可以了,不要拚命的撮一遍又一遍,因為這玩意兒越洗越薄,越 洗越少,越洗越沒油水。
豬大腸:這個估計很多人要捂鼻子了。根本不願意動手處理,因為味道太難聞了。臭氣熏天。洗的時候記得先打開排氣扇,油煙機,窗戶,通風,還有廚房門要關掉,省的臭味飄到客廳啊,臥室啊,那可就不好了。清洗大腸時先加一些鹼和食醋,反覆揉搓,就可去除里外的黏液和惡味。
豬肚:先加一些鹼和食醋,反覆揉搓,就可去除里外的黏液和惡味。邊上有很多絲絲縷縷拉拉扯扯的白花油,扯掉就是了。正面反面都洗乾淨。
洗豬心時,可把豬心放入清水中,不停地用手擠壓,使污血排出。
洗肺時,可將氣管套在自來水管上,用流水沖洗數遍,直至肺葉呈白色,就沒有異味了。
洗豬肝時,先用淡鹽水浸泡2至3小時,再放清水裡泡一會。
洗雞肝時,用流動的清水沖洗至無血水後切片,放到加了花椒和醋的清水中浸泡能有效祛除毒素。
雞胗、鴨胗、鵝胗等,其中一面有較多折皺,清洗過程中可加些生粉或鹽揉搓。
烹飪一定要熟透
動物內臟的烹制最好採用長時間高溫高壓燜煮的方法,將寄生蟲、病菌和蟲卵殺死,以保證食用安全。對於大排檔的豬肝啊大腸什麼的,最好還是少吃。
少量食用
每一次只能吃25-50克左右的內臟,吃多了容易維生素A中毒。維生素A中毒可分為急性中毒,即成年人服用超過推薦量100倍的維生素A和慢性中毒,即長期每天服用超過推薦數值25倍的維生素A。按我國目前最新發布的膳食營養素參考值,健康成年人,包括孕婦,每天吃維生素A的「可耐受最高量」是3000微克。
提醒:因為動物肝臟富含膽固醇,膽固醇高的人要少吃或不吃肝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55962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