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信穴位位置圖】
【圖解交信穴位的位置】
【交信穴】位於小腿內側,當太溪穴直上2寸,復溜穴前0.5寸,脛骨內側緣的後方。
【取穴方法】正坐或仰臥位,在太溪上2寸,當復溜與脛骨內側面後緣之間處取穴。在脛骨後肌、趾長屈肌、拇長屈肌之間。
【穴位解剖】在趾長屈肌中;深層為脛後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後方為脛神經本干。
【穴名解說】
【交信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陰腎經。陰蹻之郄穴。別名:陰蹻。
【穴義】腎經經氣由此交於三陰交穴。
(1)交信。交,交流、交換也。信,信息也。交信名意指腎經經氣由此交於三隊交穴。本穴物質為復溜穴傳來的水濕之氣,因其吸熱揚散而質輕,因此從本穴外走脾經氣血所在的天部層次,故名交信。
(2)內筋。內,與外相對,指本穴交於三陰交穴的氣血物質來自於腎經所處的內部。筋,肝風也。內筋名意指本穴氣血以風氣的形式由內向外傳輸。理同交信名解。
(3)陰蹺脈郄穴。郄,孔隙也。本穴既為腎經之穴同時又為陰蹺脈之穴,但由於本穴氣血為涼濕水氣,外傳脾經的氣血是吸熱後的氣血,量不多,如從孔隙中外出一般,故為陰蹺脈郄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水濕之氣。
【運行規律】吸熱後橫向外走三陰交穴。
【功能作用】外散寒冷水濕。
【按摩交信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主治病症】1. 月經不調、痛經、帶下、閉經、崩漏、陰癢,陰挺等婦科病證;2. 腹痛,腹瀉、泄瀉,瀉痢赤白、大便難;3. 小便不利,水腫;4. 睪丸腫痛,疝氣;5. 膝、股、膕內側痛。
【作用功效】交信穴,益腎調經,調理二便。
【臨床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月經不調、腎炎、睪丸炎、尿路感染等。
【穴位配伍】交信穴配太沖穴、血海穴、地機穴治崩漏;交信穴配陰陵泉穴治五淋;交信穴配中都穴治疝氣;交信穴配中極穴治癃閉;交信穴配關元穴、三陰交穴治婦科疾患之月經不調;交信穴配關元穴治陰挺。配百會、關元,有昇陽益氣固脫的作用,主治子宮脫垂,崩漏。配水道、地機,有健脾胃,理胞宮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針刺方法】交信穴,直刺0.5-1寸。
【艾灸方法】交信穴,艾條灸5-10分鐘,交信穴,艾炷灸3-5壯。
關注後查看——針灸推拿 專-業-培.-訓:
董氏奇穴、賀氏針灸三通法、放血療法、平衡針灸、新一針、腹針、夏氏臍針、麻氏三味針法、針灸痔瘡治療、浮針、毫刃針、特效針灸治療心血管疾病、手足針;
達摩正骨、新醫正骨、零力度正骨、捫筋切骨、華人一手、龍氏正骨、骨旋移單指定點復位、李林點穴;
中醫脈診、膏藥製作、小兒推拿、宗筋療法、徒手整形、點穴減肥、埋線減肥等培訓班!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55007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