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濕」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人
解釋:比喻一旦犯下嚴重錯誤或墮落,就成為終身的憾事。 出處:明·楊儀《明良記》:「唐解元寅既廢棄,詩云:『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人。』'
當然,今天小編在這裡說的「濕」並非古語那個「失」,但同樣呢對我們有著影響。《此「濕」非彼「失」》。今天這個「濕」意思:1.沾了水或是含的水分多,與「干」相對:~度。潮~。~潤。~熱。~漉漉。 2.中醫學名詞:~氣、~邪、~瀉。
我們日常中常說太濕了,自然聯想到很多濕病。不知道大家對濕了解有多深呢?下面我們就對這個濕詳細來分析一下:濕其實,中醫早就把風、寒、暑、濕、燥、火,簡稱為六淫。其它的幾個字,大家很好理解,這裡就不一一闡述了。咱們單來說說濕這個字。
1、那大家會問了,說了半天,什麼是濕氣呢?
中醫的論斷,大多選自於日常實踐,取象比類,是最常用的手段。例如春天,萬物生髮,那麼作為人,在春天也應該生髮,對應的肝,屬木,也主生髮,因此春天養生的原則是養肝為主。《黃帝內經》題出:春三月要夜臥早起,披髮緩行,廣步於庭(到庭院中散步),以使志生(使志氣生髮),這些也是讓身體在這個季節生髮。
2、那濕氣又會有哪些表現呢?
3、那 「濕氣」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影響呢?
4、濕氣是如何形成的呢?
濕邪,可以說是現代人健康的最大敵人之一,10個人里有八九個人有濕邪潛伏。現代人是生活在一個冬有暖氣夏有空調的環境中,對四季的感覺越來越不分明。夏天該出汗的時候因為用空調導致汗液揮發不出來淤積體內;冬天燒暖氣,穿件單衣還冒汗,陽氣外越,藏不住精氣。(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人體在這種環境的狀態下最容易生病,皮膚開合的功能下降,抵禦病邪的能力越來越差了,極容易導致體內濕邪堆積,造成陽氣虛衰。
濕邪對人體的傷害,比寒邪還要大。酷暑時節,人們貪圖冷氣,愛喝冷飲,愛吃涼菜。一杯冰鎮啤酒下肚,從裡到外、從頭到腳都透著涼快勁兒。殊不知,為貪圖這一時之快,同時也將濕邪深深地埋在了體內,成為困擾我們健康的一個大大的隱患。
外濕致病,多因患者傷於霧露,或汗出沾衣,或水中作業,或涉水淋雨,或居於潮濕之處而得,夏季空調房,春季多雨季節等都是外在濕氣形成的原因。
內濕這是因為現代人運動量越來越小,體內陰盛陽虛從而濕邪內郁。加之人們飲食上偏愛辛辣、味重,還有甜的口味,這些肥甘厚膩食物過多攝取,影響人的脾胃運化功能。
5、像外濕它主要是從哪些方面進入身體的呢?
【特別注意】寒濕氣容易進入我們身體的5個主要通道是:
肩頸部的「大椎穴」,
前胸的"膻中穴",
肚臍部位的「神闕穴」,
腰部的「命門穴」,
腳底的「湧泉穴」;
從「大椎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引起我們的「肩頸酸痛,肩周炎,頸椎病,頭暈頭痛,失眠多夢;
從"膻中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引起我們的"乳腺腫痛,乳腺管道阻塞,小葉增生乳腺纖維瘤等症狀」;
從「神闕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存積在我們盆腔,特別是女性,當盆腔內的「寒濕氣」重時,就容易引起我們婦科各種疾病,比如:婦科炎症,月經不調,經血不暢,痛經,血塊,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不孕不育症等」。其實我們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可能更容易理解,我們把一塊木頭放在一個「陰暗潮濕」的地方,這塊木頭很容易變質,發霉,長蘑菇等;我們女性的子宮,卵巢若長期放在這樣一個「寒濕」盆腔環境中,女性婦科就容易出現各種病變,所以女性的盆腔一定要保護好。
從「命門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引起我們腰酸背痛,腰膝酸軟,各種腎虛,性功能下降等症狀;
從「湧泉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往上流動,容易引起漆關節酸痛,風濕關節炎等症狀; 「寒濕體質」是萬病之源,而體質"虛弱"的人,寒濕氣就更容易進入我們身體;所以當人體因各種原因感覺疲勞時,就可以通過排寒濕和補充陽氣及時恢復體力,不要讓身體器官在疲勞中變"虛";從而導致寒氣進入我們體內。中醫講:虛則補,寒者熱之。
日常要特別對這幾個穴位加以防護,一旦需要祛濕時,這五個穴位也是致關重要的。
6、那「濕氣」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嚴重嗎?
其實呢,濕氣也是分等級的如下:
7、那我們又應該如何「去濕」呢?
濕為陰邪,遏傷陽氣,阻礙氣機。換句話說,陽虛的時代是濕邪在作祟。
每年七八月份叫長夏,此時濕氣當令,人體中的脾與之相應。濕在中醫里又叫「陰邪」,而脾為至陰之髒,喜燥惡濕,所以脾氣在七八月的時候最旺盛。如果長夏濕氣過盛,就容易損傷脾臟。同時,脾主運化水液,它的特點是陽氣易衰,陰氣易盛,濕邪侵犯人體後最易傷害脾陽,而脾陽的虛弱也進一步助長了濕邪的侵入。
因為現實的日常方式,使得體內寒濕重的人太多太多了。並且,在中醫里,治濕是最難的。因為它先要1、通經絡 2、然後避寒 3、運動。這三項可也是慢功,因此說治濕難。
第1點:經絡不通。經絡不通,首要是因為吃了好多的垃圾食品。因為垃圾食品中,含有身體無法分解和代謝的添加劑,即使就食品的個體而言,添加劑的含量很低,但是,人假如長期食用,就會在體內形成累積,到務必程度,我們體內就會形成垃圾堆積,阻礙我們經絡的暢通。
另外,夏天,外界很熱,大自然本來是讓我們在這個季節蒸騰一下,出出汗,將體內的毒素和垃圾代謝出來,但我們空調一吹,好嘛,垃圾被堵在體內出不來了,直到了冬季一進補,內熱更是無處發泄,人必得大病。
第2點,身體陽氣不足。身體的陽氣,就相當於自然界中的太陽。假如我們天天碰到的也是大晴天,自然就不會有濕的狀況呈現,大太陽一曬,濕氣早就蒸發了。而人本身也是熱血動物,生命之火靠的也是身體里的這一點點陽氣。我們在中學都做過化學試驗,假如我們想要加快試管里物體的化學用處,就要用酒精燈給試管加熱。那假如我們過食冷飲和啤酒,再狂吹空調,必然傷及我們的腸部和胃部。我們的腸部和胃部在吃過東西之後,本來是需要好多的血液幫助消化的,但我們吃的是涼的,吹的是涼的,給我們身體降溫,必然降到了我們食物消化吸收的快慢和質量
第3點運動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病症。
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了一些簡單的方法去濕
一、喝薏米紅小豆粥
薏米,在中藥里稱「薏苡仁」,《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赤小豆,是紅色的,紅色入心,因此它還能補心養血,古籍里記載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說經常吃赤小豆還有減肥的作用。也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
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虛;飲食不節,運動量少,脾虛濕盛。既要去濕,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屬。將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為人體吸收,同時不給脾胃造成多大負擔。夏天正好是暑氣連天的時候,內濕外也濕,用這兩味藥正好能起到一個養血、祛濕的作用。實踐證明,薏米赤小豆粥具有良好的減肥功效,既能減肥,又不傷身體。尤其是對於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
二、艾葉泡澡除濕
艾葉泡腳具有驅寒的作用。艾屬於極陽的藥物,用艾葉水泡腳能有效地祛虛火、寒火,可以治療口腔潰瘍、咽喉腫痛、牙周炎、牙齦炎、中耳炎等疾病。對於身體寒濕重的病人,每周一次用艾葉水泡腳是可以的,但用艾葉水泡腳的同時,必須停吃寒涼的食物。不要再讓寒濕侵入,慢慢地你就會發現再吃補益的食物身體也不容易上火了,而且體質在慢慢地增強。
在夏季,用艾草泡腳可以有效預防或治療長期吹空調導致的感冒、發燒等症狀。但專家提醒,艾葉屬於苦性物質,一般都有涼性的作用,有降火尤其是降肝火的作用,「體虛、氣血不足的人,建議在泡腳前喝一碗紅棗桂圓湯或茶,以補充體內可能損耗的元氣」。艾葉泡腳對身體有好處,但也不能經常泡。據了解,艾葉泡腳能將虛火、寒火往下引,就會引起頭面部的氣血兩虧,供血不足,反而會引起頭暈、頭痛,及情緒上的變化等。
可取生薑、菖蒲、藿香各50克,艾葉100克,放入大鍋,加滿水,煮開後再熬10分鐘;用紗布濾去藥渣,加入適量的熱水,泡澡15-30分鐘,有助於全身的化濕滅菌。
三、熱水泡腳
對付濕邪的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用熱水泡腳。進入伏天后,大部分人就會把熱水泡腳這個好習慣給忽略了,其實天氣越熱,濕邪越重,熱水泡腳就顯得更有必要。張世卿醫生解釋說,伏天陽氣最盛,熱水泡腳可以通過刺激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等足部的六條經絡,從而起到健脾、除濕、通經、利水的作用。
對於大部分人,伏天用40℃左右的熱水泡腳就可以。出現四肢乏力、發困、食慾減退的人來講,可以在熱水中加上威靈仙(祛濕)20克、蒼朮(通經)15克、白朮(健脾)15克,效果會更好。在泡腳水裡加入杜仲20克、川斷15克、伸筋草30克,可以補益精氣、強筋壯骨,適合患有骨質疏鬆的中老年朋友。
容易雙腳冰涼的人,可以在水裡加桂枝15克,可以溫通經絡。高血壓適合加夏枯草30克、澤瀉15克,夏枯草有清肝火、澤瀉有利水除濕的作用。靜脈曲張的人則可加當歸20克、牛膝25克,這兩味藥可以活血化瘀、通經活絡。
四、保持室內通風
其實,人體內產生濕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外界濕氣誘發內濕,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容易導致濕氣入侵體內。專家提醒市民,在潮濕天氣里,應該關窗關門,把濕氣拒在外面,否則室內的家具和家電很容易吸濕。另外,別穿潮濕不幹的衣服,蓋潮濕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水分,吹乾頭髮。還要避免淋雨和涉水,別讓水分濕氣包裹著身體,如果地板濕了,還得立即拖干,免得濕氣滯留。
五、少吃甜食、生冷食物
在濕氣如此重的環境中別吃傷脾胃的食物。比如,涼拌食品,冷飲。喜歡吃甜食的人也得禁禁口,因為「甜膩化濕」。
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易無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寒涼性質。
六、保持充足睡眠
從中醫角度來說,睡不夠就是脾虛的症狀,睡好覺也能讓我們的身體更輕盈。建議每天晚上11點前就睡覺,每天增加一些運動會讓你的睡眠質量更高。中醫認為,睡眠與醒寤是陰陽盛衰交替的結果。而子午時是陰陽交替之時,也是人體經氣「合陰」、「合陽」之時。
子時是指23:00-1:00,此時陰氣最盛,陽氣衰弱,屬肝經循行之時;子時睡覺最能養陰,睡眠效果也最佳。午時是指上午11:00-1:00,此時陽氣最盛,陰氣衰弱,是氣血流注心經之時;午時睡覺,有利於人體養陽。因此,雖說晚睡早起,但晚上睡覺時間不應超過23:00,中午11:00到1:00間宜「小憩」一會兒,以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為宜。睡好子午覺,有助於陰陽之氣的順接,以順應本節氣陰陽交接之勢。
排除濕氣還要多吃一些健脾祛濕的食物。例如扁豆、薏仁、茯苓等都是很好的祛濕食物,可以通過相關的食物搭配來熬成美味的濃湯,不僅滿足自己的胃口,還能幫助體內祛濕,是一舉兩得的事。
由於現代人的作息時間不規律.加之空調冰箱等現代產品的出現打破傳統的應季特點,濕氣纏身成了很多人尤為苦惱的事情。好多人幾年如一日的奔波在祛濕這條大道上,但往往是祛了生,生了再去,似乎永遠沒有盡頭。那麼今天,除了幾個祛濕穴位的介紹之外,小編帶給大家一個更為簡單、高效、易行的祛濕方法---穴位貼敷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54894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