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悶、氣短、心絞痛那是心臟里有一灘「死血」!3個驗方讓血活起來

情感生活| 2017-06-17| 檢舉

胸悶、氣短、心絞痛那是心臟里有一灘「死血」!3個驗方讓血活起來

 

列位看官,養護心臟的意義,盡人皆知。但是在生活中,胸悶、氣短、心悸、心絞痛的人比比皆是。對於這類人,筆者首先想請你伸出舌頭看一看,如果舌質發紫,舌下靜脈怒張明顯,或者舌面有瘀斑黑點,那麼就請你務必抽出三分鐘時間,把下面這張經驗方,以及其背後深藏的治療思路了解一二。也許,您會受益終生。

閒言少敘,先看組方——

準備西洋參15克,麥冬20克,五味子15克,當歸20克,生地黃15克,桃仁15克,柴胡15克,丹參20克,黃芪30克,甘草15克。水煎取藥汁服用,每日一劑。

列位看官,為什麼要把這張方劑介紹給你?其原因,在於方才所說的種種徵象,表明你的心臟中,正有一灘「死血」。而上面這張方劑,是變「死血」為「活血」的有效辦法。

說「死血」,是形象的講法,但是可以講一點都不誇張。它的真實意圖,在於告知列位心臟中的血瘀問題。所謂的血瘀,基本可以簡單理解為冠狀動脈上的斑塊。那血凝結成一出,無法流動,且阻礙其他血液對心臟血脈的濡養。久而久之,人就會出現心前區疼痛、憋悶。此外,這心臟處的死血,反應的是全身的氣血運行狀態。所以你看此類患者的舌質,往往紫暗、舌下靜脈怒張。

那麼,血瘀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這就要說到張仲景先師在《金匱要略》里總結的胸痹的成因了——四個字,本虛標實。所謂標實,指得就是血瘀這樣一個實證存在。而本虛,指的就是患者氣虛。君不聞有中醫臨床家所言:「血屬陰……其行也,氣運之而行也」。又可見《靈樞·刺節真邪篇》所言:「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滯」。這些都表明,氣為血之帥。當一個人氣虛的時候,血液流通不暢而凝結,乃是必然的結果。血屬陰,所以綜上所述,結果臨床很多患者的實際情況,上面所有這些問題,歸結為氣陰兩虛。

原因找到了,下面如何來解決問題呢?在這裡,我們又要說回到前面為您介紹的方劑里來。列位請看:

前三味——西洋參15克,麥冬20克,五味子15克。此乃生脈飲的標配了。取西洋參氣陰雙補之能,取麥冬甘寒潤燥之功,取五味子益氣生津之用,氣陰雙補的意圖已經明顯。

生脈飲配什麼——黃芪、生地黃。黃芪補氣固表、昇陽舉陷。生地黃養陰柔血,滋補腎精。它們配合生脈飲,將補氣滋陰的意圖進一步實施。

益氣的目的是什麼——活血行血。於是我們用當歸。當歸活血生血,且有行氣之效,

行血益氣的初衷是什麼——化血瘀。於是我們用桃仁和丹參來涼血化瘀。最後,為了讓身體氣機暢達,不復瘀痹之嫌,我們用柴胡理氣。

就這樣,本方實現了標本兼治的目的,既能補氣,又可以化瘀行血、涼血祛瘀,因此在臨床上屢屢奏效,是變「死血」為「活血」的好辦法。

其實,這個經驗方之所以拿出來介紹給列位看官,是因為它在中醫界享有盛名。這就是國家級名老中醫張琪老先生的經驗方,臨床實踐中,常常以此為藍本進行加減變化,常常起到意想不到的療效。此方後來在其學生、後進的應用中,得到了廣泛驗證,對於氣陰兩虛、心血瘀阻的心臟病患者來說,可謂及時。服用前,務必經中醫師辯證指導,以加減變化,起到最佳療效,並防止藥不對症。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53777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