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病例,過度依賴「輔助檢查」結果你就錯了

Teng We ...| 2017-06-09| 檢舉

點擊上方「醫脈通心血管」關注我們論到判讀「輔助檢查」(「輔查」)結果,請結合臨床,我們先來看1個病例。

46歲,女性,反覆發作性心悸10年,伴頻繁發作1周入院,門診兩份心電圖分別提示「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與「頻發室上性早搏二聯律」,只是早搏形態與室上性心動過速形態極度相似,圖發到微信群里,引來各樣的診斷,科室醫生問我的意見,我說:「結合患者心悸發作無規律性,持續時間為瞬間到數秒鐘不等的非持續性臨床特徵,加上心電圖見頻發二聯律早搏之QRS形態與心動過速發作的QRS形態完全一致,應該考慮為同源性的自律性心動過速與早搏,不太可能是折返性的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在之後的心內電生理檢查中證實,患者系左側近希氏束旁的自律性心動過速與頻發早搏。回想這例患者,若單從體表心電圖形態上去分析,的確很難做出鑑別,但若結合臨床就可以得出大致診斷的驗前機率。

隨著智能化的發展,現今的心電圖機多能做些自動分析,在大大減少心電圖醫生工作量的同時,也可能因機器的誤判而影響到臨床診斷,尤其是年輕的心電圖醫生,若是過於依賴自動診斷,忽略人工測量與分析,再加上臨床醫生「對輔查的盲目崇拜」,個別情況下就有可能延誤患者的診療。

近期一名65歲男性,神經科患者,因「頻發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2天」請心內科醫生會診,2天來患者經反覆電擊、靜注胺碘酮、利多卡因等處理均無效。患者以往無暈厥病史,因帕金森綜合徵伴肺部感染住神經內科月余,多種抗生素治療無效後,痰培養分別為「白色假絲酵母菌」與「光滑假絲酵母菌」,根據「藥敏」先後選用氟康唑與伏立康唑,分別使用各2周(只是這離體實驗室培養的「藥敏」,在體內使用起來,卻怎麼也未能表現出「敏感」來)。在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反覆發作後多次心電圖檢查的自動生成報告中,QT間期記錄為360〜400ms。會診醫生電話告知後,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應當自己看看心電圖,並手工測量一下QT間期。為什麼有這樣的第一反應,結合臨床: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反覆發作「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無效;又有較長期使用抗真菌藥物史。果然在查看心電圖並手工測量後,發現QT間期長達460〜480ms,立刻予臨時起搏器植入,以90〜110次/min頻率超速起搏心室;結果,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未再發作,停用抗真菌藥物10天後,QT間期恢復正常,降低起搏頻率,自身心率下觀察1天無發作,拔出臨時起搏器。

以往在諸多輔助檢查的結論段,常常會提示「結果請結合臨床」。現今不知怎的,報告單末段這一「警示性結語」變得越來越少見。在一些醫生的臨床實踐中,熱衷於醫學的科學性,片面地認為只有實驗室檢查的「白紙黑字」才算得上「科學與客觀」,臨床實踐又機械地沉溺於一些背離個體的群體性「研究」數據,拿著個體輔查的「雞毛」,參照群體研究的結果,當著指導臨床實踐的「令箭」。

曾幾何時,就這一句「輔查請結合臨床」,就足以說明輔查這因著「輔」字而來的謙卑,是的,主訴才是臨床真正的「主」,才是患者尋醫問藥的真正原因所在,「主訴導致第一診斷」這是臨床醫學的鐵律。因此,臨床需圍繞患者主訴症狀進行仔細問診、全面且深入的探尋與分析才更接地氣,也遠勝於諸多輔助檢查所得,並據此歸納出臨床診斷的驗前機率。然後才是「輔查-結合臨床」得出診斷。

診斷階段如此,治療階段更不能脫離「主訴」去自圓其說,尤其是在目前「泛輔查」背景下,一些非主訴相關性的「常規」輔查,一旦獲得陽性結果,是否需要干預,則更需要結合臨床進行考量,這一非主訴相關陽性輔查的預後意義如何?這一結果與主訴間是否存在間接關係,干預或不干預是否會影響到主訴及主訴所致診斷之預後,如若無預後意義,又與主訴不相干,想必對其干預的必要性就不復存在。

曾經一例56歲女性患者,因肩頸痛就診骨科,頸椎磁共振成像提示頸椎骨質增生收入骨科擬手術治療,術前骨科主任仔細詢問肩頸痛的部位、範圍、性質、誘因、持續時間、加重與緩解因素、伴隨症狀等臨床情況,結合臨床,認為患者肩頸痛與頸椎骨質增生相關的可能性極小,患者上樓就痛,持續10min左右,局部無壓痛,頸部活動無發作與加重,認為此肩頸痛不排除心絞痛可能,遂請心內科會診,冠狀動脈造影提示前降支近段90%狹窄,支架植入後,症狀好轉,這是輔查結合臨床後的成功案例。另有一例右上腹痛就診患者,因未將輔查與臨床症狀間作充分的相關性分析,在腹部超聲發現膽囊結石後,臨床草率施行膽囊切除術,只是術後右腹痛仍存,進一步胃鏡檢查,還好胃無大礙,否則怕是胃也不保,請心內科醫生會診,在仔細詢問症狀的部位、範圍、性質、誘因、持續時間、加重與緩解因素、伴隨情況之後,憑著勞累易誘發或加重、持續時間5〜10min/次,考慮心絞痛,之後的冠狀動脈造影證實為左前降支嚴重狹窄,支架植入後症狀好轉,這就是未充分結合臨床背景下針對陽性輔查結果乾預的災難性所在。

另外,許多做輔助檢查的醫生,在發現一些陽性結果後,以為自己抓住了「真兇」,就給患者做一些解釋,引起就診或體檢者不必要的心理恐慌,嚴重者從此背上心理包楸,成為導致神經症的心理陰影。比如說,心電圖室醫生,在完成動態心電圖檢查,發現患者頻發室性早搏後,不是告訴患者回到就診醫生處,而是說:「你早搏很多,這麼多早搏你沒有心慌嗎?不胸悶嗎?你要小心啊,這麼多早搏很危險的……」等等。這樣的解釋,是很容易給患者造成精神負擔的,因為你並不了解患者就診的主訴是什麼?你更不清楚他的病史——既往史與現病史。你看到的就是早搏,至於這一早搏的意義,那是臨床醫生必須在結合臨床後的綜合評判。

故此,輔查醫生應該清楚地知道,解釋輔查,必須結合臨床,除非你本人就是患者的主管醫生,否則你很難做出結合臨床的解釋,輔查醫生的不恰當解釋,極易造成或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尤其體檢與門診的陽性發現,解釋權歸臨床醫生,這是駁不倒的理。

最後,再語重心長地重申一下,對輔助檢查結果的解釋,務必請結合臨床進行,仔細分析其與主訴症狀的相關性,是否有預後意義?是否需要干預,干預會如何?不干預又會怎樣?對那些既無預後意義、又無臨床價值的「泛輔查」陽性,慎重解釋,以免徒增了患者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醫脈通整理自:江隆福.判讀「輔查」結果,請結合臨床.中華高血壓雜誌.2017,25(2):1-11.

本文經《中華醫學雜誌》社有限責任公司授權醫脈通,僅限於非商業應用。

投稿吧

醫脈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關注醫脈通心血管|學術新聞隨時看

微信ID:medlive-Cardiology即可關注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醫脈通官網,查看更多學術內容!),進行投稿和學術交流!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52998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