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文東(廣東省中醫院中藥師)
大棗,作用為補氣養血,別稱又名紅棗、棗子、干棗。它起源於中國,並且,被列為五果之一(栗、桃、李、杏、棗),在中國已經有八千多年的種植歷史,至現在也是常用的有較高保健價值的食材和藥材。
文人墨客鍾情大棗
幾千年的傳承,不少文人墨客都曾為棗子所傾倒,其中,更是不乏名家大師:
描寫大棗的作品:
宋朝郭祥正的《詠棗》:黑腰虛羨爾,紅皺豈為然。
唐朝白居易《杏園中棗樹》:二月曲江頭,雜英紅旖旎。棗亦在其間,如嫫對西子。
唐代杜甫《百憂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能上樹千回。
宋代王安石:「種桃昔所傳,種棗予所欲。在實為美果,論材又良木。」
宋朝詩人梅曉臣《豪州李蜜學寄御棗一篋》:「沛譙有巨棗,味甜蜜柑差。其赤如君心,其大如王瓜。嘗供趨門,豈及貧儒家。
清朝張咸五《晚行》:「林棗離離豆綴花,綠槐村外夕陽斜。」
清朝詩人潘內召還作《詠棗花》以盛讚棗花之美:「忽憶故鄉樹,棗花色正新。枝迎饁餉婦,香惹賣漿人。纂纂飛輕雪,離離綴素珍。祗今秋漸好,頻撲任西鄰。」
在古典小說《水滸傳》的第十六回,《吳用智取生辰綱》的故事裡,就是用棗子這個「道具」,來襯托出當時天氣的炎熱,以及很合理地用「販棗」來隱藏了梁山泊各英雄的身份。
大棗雖好但四種人要慎吃
大棗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種植,主產於新疆、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四川、貴州等地。大棗因加工的不同,而有紅棗、黑棗之分。入藥一般以紅棗為主。性味甘、溫,歸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
大棗是個好東西,但是並非人人都適合,這四點要注意:
1、牙齒疼痛和糖尿病患者要少吃。
2、痰濁濕盛、肥胖者忌多吃常吃。
3、急性肝炎濕熱內盛者忌吃。
4、少兒疳積和寄生蟲忌吃。
大棗這麼吃對身體好處多
大棗能養脾氣,平胃氣,除煩悶;潤心肺,補五臟,治虛損;和陰陽,調榮衛,生津液;和百藥,通九竅,補少氣。
大棗的作用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或多或少都知道,但是,有一些簡單而有效的服用方法或許對大家有用:
1、補脾、養血、安神
紅棗20枚、雞蛋一隻、紅糖適量,水燉服,可以產後調養氣血;
紅棗、百合煮粥,可加快入睡。
2、健胃補腦
和上麵粉製成紅棗糕。
3、防止落髮
常吃紅棗可防止落髮,還可以令頭髮烏黑亮澤。
4、養肝護肝
用紅棗50克、大米90克,熬成稠粥。
5、卒急心疼
《本草綱目》記載,海上方訣云:一個烏梅二個棗,七枚杏仁一處搗,男酒女醋送之下,不害心疼直到老。
另外,大棗還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和豐富的維生素C,有維生素之王的美稱,為不可多得的補益氣血的果之上品。李時珍謂之:大棗氣味俱厚,陽也。溫以補不足,甘以緩陰血。
版權說明
本文系原創稿,版權歸胡世雲主任醫學科普團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本團隊聯繫。本文圖片來源於39健康網,已獲正式授權。
精彩推薦
想了解更多有趣、有料、有用的中醫心血管知識?快來關注「胡世雲主任」公眾號(微信搜索:hushiyun-doctor),還可以上喜馬拉雅FM收聽「胡世雲主任」頻道哦!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