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來了,疲勞乏力,心煩多汗,不想吃飯?原來這是一種病

近日很多地區氣溫已近40℃,隨著端午小長假結束,又要回歸工作崗位的你,是不是越發覺得自己有心無力呢?很多人在夏天都有這樣的感覺,口渴食慾差,只想喝水不想吃飯,一覺睡不醒,渾身沒勁總出汗,頭總是暈乎乎的,嚴重的甚至伴有噁心,嗜睡,拉肚子,持續低燒等症狀。去醫院檢查呢,花好多錢卻什麼都查不出來,這時候一些人甚至懷疑得了什麼嚴重疾病,心情煩悶。

其實,筆者最近也有這種感覺。但請大家不要害怕,中醫把這種所謂的疾病稱為「疰夏」。疰與「注」同音,也有人解為蛀。清人顧祿在《清嘉錄》中寫道:「俗以入夏眠食不服曰注夏。」而袁景瀾卻認為應寫作「疰夏」,家治齋雲「疰與注,當作蛀。入夏不健,如樹木之為蟲蛀也」。

這個疾病是夏天所特有的,一般立秋之後身體狀態都會逐漸自然好轉。同時,該病還有地域性,在江南卑濕之地,尤其多發。故民間地方有習俗,如上海人在立夏之日要戒坐門檻,要吃茶葉蛋、麥蠶等,麥蠶並非麥子裡的蠶,而是把當年的新麥磨粉加糖,然後搓到長約寸許,形似蠶,用來治療疰夏。

那麼,什麼人容易得「疰夏」呢?中醫認為,本病病機多屬本虛標實,氣陰不足,暑濕侵襲,脾胃運化失調。故多見於體質較差的老年人和孩子,女性比男性更多。從西醫角度來說,就是植物神經功能的調節異常,體內水液代謝失衡,電解質紊亂而出現的一系列症狀。簡單的說,疰夏症狀類似中暑,往往是中暑的先兆。

治療這個疾病呢,中醫根據發病特點,通過辨證論治,因人因地因時制宜,有很多方藥效果很好,如清暑益氣湯、藿朴夏苓湯、青蒿達原飲、補中益氣湯等。已故國醫大師,上海名老中醫顏德馨教授善用東垣清暑益氣法,運脾化濕,升清降濁,補氣調氣,清熱養陰兼顧,每獲良效。

當然,一些症狀較輕的朋友,並非一定要治療。通過合理的飲食結構、充足的睡眠、適當的運動等,來不斷調整生活方式,也能幫助大家愉快度過炎炎夏日。最後筆者要提醒朋友們,夏日養生有兩個重要方面:睡午覺和忌貪涼!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51971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