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上長的小肉疙瘩是什麼
這種肉色的小疙瘩,長在身上不癢也不痛,每個人大小不同,但是基本上不會太大,小編髮現好多人都有,其實,這種肉疙瘩的學名叫息肉或者疣。
息肉

我們在生活中肯定見過有些人皮膚某個部位長出一個小肉贅,不疼不癢,比較長的甚至會耷拉下來,就屬於息肉樣贅生物。
身上長小肉疙瘩(小肉點),是皮贅(軟垂疣)。
皮贅是指一種柔軟、皮色的增生物,通過一個細的蒂樣組織附著在皮膚表面,其醫學名稱叫做軟垂疣。皮贅不是皮膚癌症也不會轉變成皮膚癌。
典型的皮贅是年齡的一種特徵,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當中特別常見,更常見於女性,趨向於家族性,懷孕後出現也是很常見的。
皮贅起初是皮膚表面的一個很小的柔軟腫塊,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成肉色皮塊,通過一個蒂附著在皮膚表面,容易前後擺動。如果經常摩擦皮贅可能產生刺激症狀,但是不疼。
如果皮贅在蒂處扭轉,其內部會形成血塊,此時的皮贅可能變得疼痛。
皮贅最容易生長在皮膚的褶皺區域,頸部、腋窩、軀幹、乳房下面或生殖器區域。如果衣物或首飾摩擦它們可能會產生刺激症狀,而且影響美觀。
息肉分很多種
1、鼻息肉
鼻息肉患者會有嚴重的鼻塞感,多是持續性的,鼻息肉增多變大後如果不予治療,鼻背會增寬變成「蛙鼻」。西安交大一附院耳鼻頭頸科副主任醫師白艷霞表示,鼻息肉雖然是良性小腫瘤,但不易治療,如果久治不愈,可能誘發耳鼻喉其他器官的併發症,鼻息肉更致命的是會引發癌變。
2、宮頸息肉
宮頸息肉發現後,一般要手術切除。超過黃豆粒大小就可在門診微波手術治療,手術後可以進行病理檢查,確認息肉是否惡變。宮頸息肉容易復發,手術後也要定期複查。
宮頸息肉會產生炎性刺激,有分泌物出現,會破壞女性"陰"道生理環境,降低精子活力,息肉也會形成黏液栓,會阻礙部分精液進入宮腔,降低受孕率。如果懷孕後發現宮頸息肉也容易導致息肉長大出血,影響孕期健康。所以,一旦發現有宮頸息肉,最好在醫生指導下予以治療。
3、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最大的風險是癌變,膽囊息肉的癌變發生率小於10%。
當然,患者也不必過分擔心,如果發現有膽囊息肉,要定期複查,思想壓力不可過大,遵醫囑治療即可。
4、聲帶息肉
手術治療是該病主要的治療方法,適合於成熟的息肉,較大或已纖維化的聲帶小結和長期聲帶息肉患者,經過聲帶休息、發聲訓練和藥物治療無效時,應採取手術的方法進行治療。
皮膚疣能治嗎?

那種我們常見的,長在表皮的是皮膚疣,屬於病毒情,是皮膚免疫力降低,沒有任何傳染性。
根治方法可以去醫院(其實沒必要)。或者自己在家用家用的做活的線,從皮疣的根部扎死緊緊打個死結,四至五天後自然托落。扎皮疣時有點疼痛,但可以承受。如果害怕的話,可以聽取醫生的建議。
小編說兩句
這種沒有顏色和大小變化的皮膚疣,通常來說不會有多大問題,只是皮膚免疫力下降的表現,即使不除去,也無所謂,所以大家不必太在意啦。

米粒大小的肉疙瘩
皮贅

最容易長皮贅的是懷孕的女性和體型比較肥胖的中老年人。
在孕期,不僅體型會劇烈改變,皮膚也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除了肚皮上可能會長妊娠紋,腋下、頸脖等皮膚褶皺處也可能會默默地冒出一些米粒大小的肉色小疙瘩,這就是皮贅。
皮贅不是外來感染引起的,也不意味著身體不健康,它只是不太好看而已。
如果發生在孕婦身上,產後體型恢復好的話,可能自己就消失了。
即使沒有消失,看它不爽,去醫院做個小手術或者雷射燒灼也能輕鬆搞定。

粉嫩的「金針菇」
絲狀疣

絲狀疣是由人"弩"頭瘤病毒(HPV)引起的,看起來很粉嫩,與膚色基本一致,像一個小小的金針菇。一般是柔柔弱弱地長在眼瞼、脖子這種皮膚比較薄的地方。
因為絲狀疣看起來柔弱,有的患者會想,乾脆咬咬牙自己扯掉,結果發現……真的好疼啊。
而且,因為手撕的效果不見得徹底,沒幾個月「金針菇」又再長出來了,最後白疼了一場。
何必呢……其實絲狀疣數量一般不會很多,到醫院進行液氮冷凍或者雷射燒灼,是非常快捷和安全的。

光滑的小圓疙瘩
傳染性軟疣

傳染性軟疣是一種比較光滑的肉疙瘩,中央微微凹陷。如果擠一擠,還可能擠出乳酪樣的東西。
它由傳染性軟疣病毒引起,可以傳染他人,也可以從身體的一個部位擴散到另一個部位。
如果小朋友長了這種小疙瘩,常常會因為撓抓而順著抓痕又長出一排小圓疙瘩。
即使放任不管,傳染性軟疣通常也會在 6~9 個月後自然消退,個別時間長的也不會超過 5 年。
但是,因為這種小疙瘩能夠在身上擴散,常常會這裡消了那裡又撓出來,所以你要做的最好還是:到皮膚科去找醫生,讓醫生來全面圍剿,消除後患。

玩沙子玩出的小疙瘩
摩擦苔蘚

另一種小朋友經常長的肉疙瘩是摩擦苔蘚,它的患者發病年齡會更小一些。
喜歡玩沙子的小朋友,手上容易長這種疙瘩,疙瘩的大小也跟米粒差不多。
很多家長會誤以為起疙瘩是因為沙子不幹凈,沾染了什麼蟲或者細菌,但其實摩擦苔蘚主要是由機械摩擦誘發的。
除了沙子,家裡乾淨的毛毯等也可以導致摩擦苔蘚。比如我小的時候,就很喜歡無意識地用手去搓毛毯,搓搓搓搓搓,然後……媽媽就帶我去看醫生了。
只要不去摩擦摩擦,摩擦苔蘚就能自行緩解,所以醫生只開了一瓶止癢用的爐甘石洗劑。
爐甘石洗劑是一種含有粉紅色粉末的液體,乾了之後會在皮膚上凝結成一片很淡的粉紅色膩子。它雖然止癢不太給力,但有一個很大的優勢:
就是假如我又管不住自己的小手去摩擦毯子,就會把粉末弄到毯子上,手背上的膩子也會被刮花,然後就會被爸媽發現,從而達到了矯正行為的目的……

長了「肉疙瘩」
真的需要看醫生

小科沒有騙大家吧。
這四種皮膚問題的形態、發病機制、好發年齡都各有不同,光憑「肉疙瘩」三個字,根本不能弄清到底是哪一種。
除此之外,小到眼瞼上的汗管瘤,大到胸骨前的蟹足腫樣瘢痕,都有可能被叫做「疙瘩」——因為「疙瘩」就是個口頭語,不能精確地描述病情。
那麼有了「疙瘩」應該怎麼辦呢?
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醫院,讓醫生診斷。
如果實在是沒有辦法去醫院,也不要草率地用揪、摳甚至挖除、燒灼等方式處理身上的疙瘩。更不要在不清楚病情的情況下亂用藥。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50857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