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病,一旦吃藥就是一輩子,千萬不能私自停用

陳得財| 2017-05-05| 檢舉

今年48歲的林先生,10年前於公司體檢發現有糖尿病,10年來雖然有在門診拿血糖藥,但是沒有量血糖的習慣,吃藥也常常不固定。5年前醫生為他抽血檢查告知他還有高血脂的問題,但是林先生仍不以為意,也沒有聽從醫生的建議乖乖吃降血脂藥。

最近一個月天氣變化劇烈,早晚溫差大,林先生常常覺得胸口悶悶的,尤其是快走或提舉重物時更加嚴重,正想說要再回來心臟科的門診拿藥吃,但是一天清晨突然感到胸口劇烈的悶痛,含了在藥房拿的舌下含片也沒有改善,不斷地冒冷汗,根本無法去公司上班,只好來到醫院掛急診。

急診醫生為林先生作了心電圖檢查後,告訴林先生及林太太這是急性心肌梗塞,有很高的致死率,要馬上作心導管檢查,若心臟血管有阻塞就要放支架,否則會有生命危險或可能心臟衰竭。

張女士今年56歲,罹患糖尿病已經很多年,有固定注射胰島素治療,也有量血糖的好習慣。幾年前醫生也是告知她有高血壓,還說壞膽固醇過高,開給她降血脂藥。1年後,張女士聽說鄰居陳太太開始洗腎,又聽別人說藥吃太多不好,可能會傷肝傷腎,所以就自己偷偷停藥,沒有照著醫生的處方吃降血壓藥。

有一天吃晚飯後,張女士正要回房休息,突然之間右半身失去力氣跌倒在地上,講話也變的不清不楚,張女士的女兒見狀急忙打電話叫救護車送她去醫院掛急診。神經內科醫師來到急診為張女士作初步的神經學檢查後高度懷疑是急性中風。

腦部電腦斷層掃描沒有發現有腦內出血,神經科醫生向張女士及女兒解釋這是缺血性中風,是腦血管阻塞造成的,可能需要進加護病房觀察。許小姐一方面擔心媽媽的病情,一方面又想到中風的後遺症,未來可能會需要長期照顧,家裡經濟狀況不佳,自己的兩個小孩又還小,不知如何負擔得起,不禁悲從中來。

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俗稱三高,是許多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需要嚴格且積極的控制。然而,在門診往往有具有三高風險因子的患者,尤其是一些剛剛在健康檢查發現有高血壓或高血脂的中壯年病人,常常會問我一個問題:醫生,我的藥要繼續吃嗎?要吃多久?或是:醫生,我聽說高血壓的藥一吃就是一輩子,是真的嗎?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要從為什麼要控制三高以及要如何控制三高談起。

為什麼要控制三高?

期處在三高的狀態下,對身體的各主要器官都會產生很多不可逆的傷害,包括:心絞痛、冠心病、心臟衰竭、心肌梗塞、腦中風、痴呆症、腎衰竭等等。林先生與張女士兩人都是糖尿病患者,本身就是心臟及腦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而兩個人都同時罹患有高血壓或高血脂症,未來十年之內罹患心臟血管疾病或腦中風的機率會大大上升數倍。

據統計,2014年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就包括了心臟疾病和腦血管疾病,僅次於惡性腫瘤,如何降低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所造成的死亡及失能會是未來非常重要的課題。不同於惡性腫瘤的是心臟血管和腦血管疾病,具有較多明確且可治療的風險因子,其中三高就是非常重要而且可控制好的。我們之所以要積極地治療三高,主要是為了降低未來數年內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或腎衰竭等等可怕問題的機率。

醫生,我要吃藥嗎?要吃到什麼時候?

對於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的治療,可以分為生活型態調整(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減重及戒菸)和藥物治療,這兩者理應雙管齊下。然而,在臨床上往往會面對到許多現實問題,包括:近年來國人飲食西化又外食族增加難以完全清淡飲食、中壯年人群工作忙碌生活步調快無法規律運動、持續減重以及確實戒菸的困難,往往阻礙理想生活型態的調整,一旦無法做到非常嚴格規範的生活型態標準,這些調整對於三高的控制將大打折扣甚至毫無幫助,而三高對身體的傷害卻是不等人的持續上升。

在此時,藥物的治療對於三高有相當確實且高效的控制結果。隨著生化科技的日新月異,控制三高的藥物種類、效果及安全性都非往日能相比,與醫生好好討論用藥的感受、反應需要調整的用藥劑量或細節,以及確實遵從醫囑服藥能為你帶來莫大的好處!

常有三高的患者問到藥要吃到什麼時候?或是藥一吃是不是就吃一輩子?這些問題。如前段所說,控制三高是為了降低未來幾年內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及腎衰竭的機會,所以規律服用藥物如同為身體買個心臟腦血管保險,與一般保險不同。這個保險不是在發生變故後才理賠彌補,而是更進一步在身體發生問題前就從源頭作防範及保養,減少發生變故的機會。這樣的一個保險,您想為身體買多久?答案難道不是一輩子嗎?

維護心血管的健康,除了醫生的努力,也需要病人的自覺。維持健康的飲食、持之以恆的運動、以及遵從醫囑服藥控制,才能不再讓三高成為健康的殺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49481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