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出現這10大症狀竟是短命信號!你忽略了幾條?
中醫講「上工治未病」,指的就是醫生在人出現疾病苗頭時,把人調理到健康狀態。西醫則是指通過身體的一系列指標,來判斷身體是否健康。因此,定期體檢是早期發現疾病並及時干預的一個有效辦法。除了體檢之外,同時需要對自己身體出現的一些「小變化」時刻保持警惕。
身體猶如一頭任勞任怨的老黃牛,每天都在辛勤工作,但它也有脾氣,一旦呵護不當,觸碰了他的底線,就會拉響警報。尤其是在壓力和衰老兩大敵人面前,我們要格外警惕,下面這些求救信號提醒你必須小心了。
如果走上坡路時氣喘心慌,常有胸悶、胸痛或焦躁不安,情緒不穩定時常發火,要小心自己是否得了高血壓、心血病異常;如果酒量變小,酒後難醒,要小心自己是否得了肝臟病;如果面部和下肢浮腫、腰酸背痛,那麼小心是否患了腎臟病……
身體出現這10大信號當心短命
對光線、噪音變得敏感。英國應對壓力專家夏洛特·瓦茨指出,人體長期處於壓力中,神經高度緊張,大腦長期處於警戒狀態,對周圍事物就會變得很敏感,一旦出現光線、聲音變化,大腦的「警報」就會被拉響。
建議每天抽出半小時徹底放空自己,進行冥想,周末可以約朋友去郊外走走,遠離噪音,讓壓力得以釋放。
呼吸急促,全身酸痛。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組織與員工促進中心研發部主任肖震宇說,長期高負荷的工作會大量消耗身體能量,導致肌肉、頸椎等部位出現酸痛症狀,同時身體對氧氣的需求量增加,導致呼吸急促。
建議每天進行深呼吸練習,能緩解壓力,提高身體的氧含量。最科學的呼吸方法是「吸———停(屏氣10-20秒)———呼」的形式,儘量深吸,然後用力吐出。每天早中晚三次,每次10分鐘就有效果。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組織與員工促進中心研發部主任肖震宇說,長期高負荷運轉,會讓人籠罩在焦慮、無助和害怕中,從而導致人們特別在意他人的想法和意見,深怕自己的一言一行不當引發不必要的麻煩。此時,每個人都會在潛意識中追求安全性,男女的表現也有所不同,男性傾向於獨處,自己消化壓力,女性則更希望將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變得嘮叨或絮叨,甚至出現常常自言自語的情況。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心理學專家關春梅認為,其實生活中多做自言自語等小動作就可以達到解乏、減壓放鬆身心的目的。聽自己的聲音,會讓你迅速鎮靜下來,從而能很快走出心中的陰霾和混亂的思緒,這種方法類似於心理學上的「空椅子效應」。
關掉手機和電腦,偶爾遠離外界事物的打擾,適當調整對自己的要求,是平和心態、緩解壓力的有效方法。
壓力大,身體消耗的能量多,對能量的渴求也會變多,所以會變得愛吃糖果、蛋糕等甜食,而且吃甜食所帶來的欣快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焦慮感。很多人還會變得暴飲暴食,進而刺激消化系統,導致便秘、腹瀉等問題。
另外,愛吃甜食會增加患癌和心臟病的幾率。
愛吃甜食會助長癌細胞成長。
日本醫學著作《怎樣防治癌症》一書中也明確提到了糖與癌的關係,書中表示,癌細胞等腫瘤細胞的生活能源主要是依靠糖酵解作用為生。這些腫瘤細胞分解糖的能力非常強盛,約為血液的20倍。如果使血液流過腫瘤,約有57%的血糖被腫瘤消耗掉。打個比方,普通細胞從1000毫升的血液里吸取不到16克的葡萄糖,但癌細胞則會從1000毫升的血液中吸取70克的葡萄糖!癌細胞對糖分的需求非常大,所以,甜食一定不能多吃,因為很有可能就會助長體內的癌細胞成長。
愛吃甜食且超重的女性心臟病發作幾率成倍增加。
據調查,有家族史,且愛吃甜食致超重的女性,平均每3人中可能出現1例心臟病。蛋糕和餅乾等甜食中含有過多熱量及飽和脂肪酸。愛吃甜食會導致女性腰部及臀部脂肪堆積,增加血糖過高及患糖尿病的風險,進而出現血脂異常、血壓高,誘發心臟病。如果女性已經超重,且有家族心臟病史,那麼心臟病發作的幾率會成倍增加。
想吃甜食時,不妨先想方設法分散一下注意力,或吃點水果、堅果等健康零食,滿足口腹之慾。
壓力狀況下,人對信息的把控及分析能力都會受到影響。此時,平時看起來很普通的工作都會讓人覺得力不從心。肖震宇說
壓力的確會讓人的注意力、反應速度下降,從而影響工作效率。
美國研究人員針對872名成人連續8天壓力反應的調查結果顯示,壓力本身並不會影響壽命,對待壓力的態度才是決定生命長短的關鍵。美國哈里斯調查中心發布的信息顯示,人一生60%-90%的疾病都可能與壓力處理不當有關。壓力過大會招致哪些疾病?
糖尿病: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金暉分析指出,工作壓力大的人易患糖尿病,首先是由於精神長期高度緊張,造成腎上腺素分泌過多,從而引起血糖、血壓的持續增高。另外,工作壓力大的人,其生活習慣更容易出現問題,比如吸菸、飲酒、飲食不健康,從而引發糖尿病。此外,工作壓力會使壓力激素——皮質醇升高,也會使機體無法正常調節血糖。
甲亢: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金暉介紹說,壓力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對各內分泌腺發生巨大的影響,從而影響身心健康,甚或促成心身病症。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持續壓力會改變下丘腦的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及垂體的促甲狀腺素分泌狀態,引起甲狀腺激素的大量分泌,這種荷爾蒙可以抑制免疫細胞。
心臟病: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湯成春說,人的壓力過大,容易出現睡眠不足、精神緊張、運動不足等,如果再不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調整好情緒,適當減壓,心臟病就會「纏」上身。太過繁忙高壓緊張的工作,還會不斷刺激人的交感神經。
如果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交感神經系統長期太過興奮,則會導致心臟負擔過大,心率增快,甚至產生心律失常。長此以往,如不及時調整,心臟則會受到損害,導致意外心臟事件的發生。部分突發性心臟病患者猝死就是因為連續熬夜、情緒激動、緊張,誘發了神經功能失調,冠狀動脈痙攣,心臟突然間缺血而猝死。
乳腺纖維腺瘤: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乳腺診治中心主任醫師張亞男說,雖然雌激素的不斷增加,使乳腺纖維瘤的發病率持續走高。但是值得警惕的是,如今,隨著環境污染的加重、反季節食物的增多、肉類食品中雌激素的升高,特別是生活工作的持續高壓,不少女孩過早發育,都市女性體內的雌激素處於不穩定狀態,內分泌非常容易出現紊亂,乳腺纖維瘤也不期而至了。從某種程度上說,早熟、長期壓力大或心情鬱悶等因素,都會讓你成為乳腺纖維瘤的高危人群。
功能性消化不良: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陸楓林說,當檢查結果正常,但是確實有腹瀉、食欲不振、腹痛等症狀存在,並且用藥效果不理想的時候,要考慮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經過合理的治療可以恢復,一般也不會遷延成器質性胃病,給患者帶來的危害集中表現為上消化道症狀引發的不適,以及可能對生活質量的影響,部分患者因為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狀致進食減少、消化吸收效率降低,可導致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如果精神誘因不能去除,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狀就容易反覆發作。
抑鬱症: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醫生徐治說,當家長發現孩子離群;常談到強烈的無助感、無望感;有過激或危險的行為;無故曠課,或者原本品學兼優者不愛學習了;飲食或睡眠習慣改變;談到過死亡;常常哭泣或是變得淡漠麻木,常說「沒意思」,缺乏情感波動;不再重視過去珍愛的玩具、書籍;不明原因的頭疼、肚子疼等情況。並持續2周以上,就應到精神科就診,並預防可能出現的自傷自殺行為。
腰突症:壓力大也是40多歲的大叔們容易發生腰突症的誘因之一。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脊柱外科中心主任醫師吳小濤解釋說,壓力大,促使荷爾蒙皮質醇的生產,從而增加炎症,並可能引起背痛。這樣的經歷很多人都有過,壓力大感到疲憊時,背肌也會緊張起來,嚴重時甚至會產生痙攣。當然,久坐、不合理的運動等因素也是致使40多歲大叔們腰突高發的重要原因。
面對「困難」的工作,可以分步來做,適當降低要求。如果出現工作效率低、易犯小錯誤的狀況,可以調整工作順序,先處理日常事務性工作,如果長期如此,最好考慮休假及時進行調整。
睡眠變少,白天易犯困。壓力會嚴重影響睡眠質量,導致失眠或睡眠過淺,白天則渾渾噩噩容易犯困。同時,進入60歲後,人的睡眠時間也會減少,睡眠質量也會逐漸下降。
睡眠不足會給機體帶來哪些傷害?
第一,5分鐘內快速入睡,可能存在嚴重的睡眠不足或睡眠障礙。據研究報告,如果你經常在躺下5分鐘內就睡著,你可能有嚴重的睡眠不足,甚至睡眠障礙。
第二,反應遲鈍,運動技巧更差。目前掌握的大量證據表明,缺覺者行動遲緩,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運動技巧更差。另外,瞌睡還會導致平衡能力和深層感知能力受損。
第三,情緒衝動,判斷變差。一項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時,我們更容易悶悶不樂,因為疲憊的大腦會儲存功能更多的消極記憶。缺覺者的行為表現與抑鬱症患者非常相似。睡眠不足,會讓你判斷變差和行事衝動。
第四,表達障礙。大腦額葉與言談有關,建設性的思維和創造力會深受睡眠剝奪的影響。專家認為,睡眠不足的人,很難有自發的複雜講話,很多會出現口齒不清、口吃、講話單調,或者使用陳詞濫調。
第五,導致抑鬱症。據一項07年對於1萬人的調查顯示,那些患有失眠的人發展成為抑鬱症的機率比那些沒有失眠的人高達五倍之多。實際上,失眠往往是抑鬱症的先兆之一。
第六,加速皮膚衰老。長期睡眠不足可導致皮膚黯淡,出現皺紋,還會帶來黑眼圈。當你沒有獲得充分的睡眠時,你的身體會釋放出更多的應激激素皮質醇。過量的皮質醇會分解皮膚中的膠原蛋白,而這種蛋白質可保持皮膚光滑而有彈性。深度睡眠可修復皮膚組織。
建議不同人群在面對睡眠問題時應有所不同:年輕人因壓力導致的睡眠問題,可首先進行自我的調節,如睡前深呼吸、冥想、關掉手機和電腦等電子設備,營造一個良好的睡眠氛圍,同時還可增大運動量,注意飲食,睡前少吃或不吃;老年人則要科學看待失眠,不要因為睡不著而發愁,晚上如果睡不好可以在中午適度補充睡眠。每天適度運動也有助提高睡眠質量。
總想上廁所。人在緊張時總想上廁所是正常反應。但也有一種狀況需要引起注意:經常起夜、憋不住尿可能不僅僅是壓力導致的,也可能是身體走向衰老時發出的求救信號。
這種半夜起來尿尿次數過多的症狀被稱為「 夜尿症(Nocturia)」,一般年紀越大的人越有可能出現這種問題,並且情況可能會隨著年齡而更加嚴重。根據國際自律協會的標準,如果年輕人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都要去廁所一次以上,那麼很有可能你患上了「夜尿症」,需要趕快去醫院查一查喲。
英國皇家薩里郡醫院泌尿科專家克里斯多福·伊登表示,從50歲左右開始,人們起夜的次數明顯增加。這是因為膀胱老化從40歲開始加速,一些人在65歲時就很難「控制」膀胱了。女性步入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導致尿道組織變得更薄、無力,膀胱的支撐功能下降,也可能導致憋不住尿。
手抖。手抖通常分為生理性手抖和病理性手抖。正常人在某些情況下會出現生理性手抖,但不屬於疾病,也不需要治療。這種手抖的幅度小而速度快,多在安靜時出現,是一種細小的、快速的、無規律的抖動,常與精神緊張、恐懼、情緒激動等有關。
病理性手抖常是某些疾病的徵兆,主要分為靜止性手抖和運動性手抖兩種類型。其中靜止性手抖是在肌肉放鬆的情況下出現的手抖,這種手抖在運動時減輕或消失,睡覺時多數人可消失,典型的疾病如帕金森病;運動性手抖是指在運動時出現的手抖,手接近目標時抖動加重,安靜時不太明顯,常見於腦部病變,典型的疾病如原發性震顫。經常雙手顫抖在醫學上被稱為「特發性震顫」,兩成65歲以上老人會出現這種問題。中國老年學學會科學養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朱高山表示,大多數人手抖症狀都比較輕微,無需太過在意,但如果因此影響到了日常生活,可進行對症治療。雙手顫抖有時也可能是帕金森綜合徵、甲亢、腦卒中等疾病的信號,因此最好及時就診確定原因。
牙齒變長。英國中蘭卡郡大學牙醫學院院長約翰·科林恩博士表示,一些人在40歲後,牙齒會「變長」,這其實是牙齒給人們發出的警報。
一般來說,人的牙齒在30歲左右開始變色,牙釉質變薄;40歲牙床開始萎縮,牙根逐漸暴露,牙齒長度有時會比年輕時增加約6毫米。此外,吃刺激性食物時牙齒疼痛,牙齒變脆、出現裂痕,牙齦紅腫、伴隨出血,牙齒鬆動等都是衰老表現。
倫敦牙科美容中心專家莫維恩·德魯安博士建議,徹底刷牙和用牙線清潔牙齒有助防止牙齦萎縮,維護牙齒健康。此外要認真清潔口腔衛生,刷牙不能草草了事,口腔健康不僅關係到整個消化系統,如果口腔狀況差,誘發心臟病、高血壓的機率也會上升。
聲音改變。中國老年學學會科學養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朱高山解釋道,70歲左右的男性聲帶軟骨開始變薄,聲帶穩定性變差,發出聲音的頻率變高,說話的聲音可能變得更尖。絕經後的女性由於雌激素缺乏,聲帶容易腫脹,導致說話聲音變得低沉。
建議生活中避免用嗓過度,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喝水,以免損傷聲帶。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49354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