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檢查出蛋白尿怎麼辦?正確了解蛋白尿很重要

陳得財| 2017-04-28| 檢舉

什麼是蛋白尿

蛋白尿就是尿裡面漏出了蛋白質,是腎臟病最常見的一個臨床表現。

正常尿液中含少量小分子蛋白,尿蛋白超過150 mg/24h或100 mg/L,蛋白定性試驗陽性,稱為蛋白尿。

蛋白尿持續超過0.15 g/d,常為病理性,是腎臟疾病的可靠指標。

當血液流經腎臟,正常情況下,腎臟的屏障功能會截留住血液中的大部分的蛋白質,只有少量的蛋白質通過,

而這一部分少量的蛋白質在流經後面那些彎彎曲曲的腎小管的過程中,又絕大部分被腎小管重吸收掉了,

所以理論上來講,排出體外的尿液裡面,蛋白質的含量是非常微量的。

另外,身體代謝,包括腎臟的細胞代謝也會產生一定量的代謝產物,裡面也會含有一定的蛋白質成分。

所以正常情況下,人體排出的尿液裡面蛋白量很少,只要不超過一定的數值,都屬於正常。

蛋白尿的症狀

尿里泡沫多

腎臟病患者尿里的泡沫是非常細密的,如果大家發現自己排的尿里有泡沫,但比較大,過一會兒就消失不見了,這個通常不是蛋白尿。

真正蛋白尿的泡沫是經久不散的,擱一個小時它還在,而且特別的細小,有這種現象就一定要去看病了。

尿液渾濁

尿液渾濁的情況有多種,比如在泌尿系感染、女性有婦科炎症等情況下,都會出現尿液渾濁的情況,要重視,但不要驚慌,查一下尿常規就可以分辨了。

水腫

腿上一按一個坑或者眼睛都腫了。蛋白尿引起的水腫,叫腎性的水腫。此外,其他很多病都有可能引起水腫。

比如說心臟病、肝病、營養不良、甲狀腺疾病等,都可以引起水腫。所以有水腫的時候,除了要想到蛋白尿,還要想到其他的一些疾病。

蛋白尿的常見原因

生理性: 運動、發熱或脫水等。

原發和繼發性腎小球腎炎: 急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小球腎炎、遺傳性腎炎、腎病綜合徵、IgA腎病、狼瘡腎炎、紫癜腎炎等。

原發性腎小管間質疾病: 反流腎病、腎發育不良、急性間質性腎炎等。

蛋白尿的分類

生理性蛋白尿

發熱,劇烈運動後出現的一過性蛋白尿,患者腎臟無器質性病變。可分為:

直立性蛋白尿:尿蛋白在直立時出現,平臥時消失。常見於青少年,尿蛋白定量一般小於<1 g/24h。可由左腎靜脈受壓和早期腎臟器質性病變引起。

功能性蛋白尿:尿蛋白量一般小於<1 g/24h,見於劇烈運動後,發熱/脫水,過度寒冷、高溫作業、精神緊張等交感神經高度興奮,去除病因後即可消失。

病理性蛋白尿

腎臟器質性病變導致,多為持續性蛋白尿。

腎小球性蛋白尿

由腎小球濾過屏障異常引起的蛋白尿,見於多種腎小球疾病,特點為腎病範圍蛋白尿(≥3.5 g/d)較常見,以白蛋白等中大分子為主。

而根據濾過膜損傷程度及尿蛋白組分,腎小球性蛋白尿又可分為選擇性蛋白尿和非選擇性蛋白尿2種。

(1)選擇性蛋白尿

以清蛋白中分子為主,可伴抗凝血酶、轉鐵蛋白、糖蛋白和少量小分子β2-M、Fc片段等。無大分子蛋白(IgG、IgA、IgM、C3等)。

免疫球蛋白/清蛋白清除率小於0.1,尿蛋白定性3+~4+,定量超過3.5 g/d,常見於腎病綜合徵。

(2)非選擇性蛋白尿

以中大分子蛋白同時存在為主,如IgM、IgG和補體C3、清蛋白、糖蛋白(T-H糖蛋白)、分泌型IgA(SIgA)和下尿路分泌的少量黏液蛋白等。免疫球蛋白/清蛋白清除率大於0.5,尿蛋白定性1+~4+,定量0.5~3.0 g/24h。

非選擇性蛋白尿是一種持續性蛋白尿,可進展為腎衰,預後較差。常見於原發或繼發性腎小球疾病。

腎小管性蛋白尿

腎小管病變導致對正常濾出的小分子蛋白(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重吸收能力下降,繼而引起蛋白尿。

蛋白量一般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48865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