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事坐著也疲勞,是因為正氣不足造成 老中醫給你方法幾招就精神

疲勞又稱疲乏是主觀上感覺得到的一種疲乏無力.不適。很多疾病都 可引起疲勞,易出現渾身沒勁的情況。不同疾病引起不同程度的疲勞,有些疾病表現疲勞更明顯,有時可作為就診的首發症狀。

疲勞原因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體內氣若不足,身心就容易感到疲倦。導致氣不足的原因每個人不盡相同,需要依自身症狀採取適當的治療方式。

中年或年老多病容易導致氣不足。長期生病和手術後、過度勞累、精神壓力大等情況會大量消耗氣的時候,就需要充分睡眠,攝取有營養的食物將氣補足。

有一些疲勞即使休息也無法減輕,即使睡眠充足,隔天早上身體仍然感到疲憊,這就是痰濁疲勞。此時,活動身體才是回復氣的關鍵。這是因為痰液積於體內,阻塞氣機,導致氣流循環不暢,此時就需要適度地運動來改善體內循環。

負責食物消化吸收的脾製造了「氣」與腸胃息息相關。若在飯後感到疲憊:則表示脾的機能減退,此時便要通過調養脾臟來改善氣的不足。

氣虛疲勞

身體活力源頭的氣不足,導致了大部分的疲勞症狀。氣不足的原因有先天的體質虛弱、年齡增長、長久臥病以及手術過勞和精神壓力大等等。

此類型的人雖然只要好好睡上―覺便會恢復元氣,隔天早上又能精神飽滿,但是到了一天的尾聲,又會感到很疲累。若將這些症狀置之不理,久之,氣的不足也可能會導致血虛。要注意任何時候都不要過於勉強操勞,要充分地休息。

穴位按摩

對症藥方

補中益氣湯:黃芪一錢,炙甘草五分,白朮三分,人參三分,當歸二分,升麻二分,柴胡二分,樓皮二分。

煎法:將以上八味藥分別切細,加水二盞,煎至一盞,除去藥渣即可。

服藥法:一日兩次早晚飯後服用。

脾虛濕困疲勞

此種疲勞會引起缺乏食慾,容易下痢及浮腫,掌管消化吸收的脾功能減退,此時為了補充元氣而飲食太過,反而會造成相反效果。此時首先須調養脾胃,注意恢復脾臟的機能。

由於此類型的人體內津液循環變差,妨礙囤積於脾臟內的水分消化因此,為了消化食物,會比平常消耗更多的氣,而在飯後就會感到昏昏欲睡。

穴位按摩

對症藥方

四君子湯:人參五分,白朮五分,茯苓五分,炙甘草一兩。

煎法:將以上四味藥碾成粉末,加水一盞,煎至七分即可。

服藥法:不拘時候,每服二錢。

痰濁疲勞

具有飲食過量和運動量不足傾向或是體型偏豐滿的人,痰會堆積於體內,影響氣血循環。所謂的「痰」,西方醫學認為是過剩的膽固醇與中性脂肪之類的物質。如果覺得身體疲倦就不活動,則疲勞感會累積,使人陷入更不想動的惡性循環。

就算覺得疲倦也應該活動一下身體。注意每餐只吃八分飽,消除肥胖,恢復元氣。

穴位按摩

對症藥方

半夏湯:竹茹、枳實麩炒,去瓤,各二兩,陳皮三兩,甘草—兩,炙茯苓一兩半,生薑五片,大棗一枚。

煎法:水煎服。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46606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