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鏡專家為您揭秘:腸鏡檢查不可怕
很多人一提到要做腸鏡檢查直皺眉頭,擔心疼痛而不願接受,有的患者在檢查前還會緊張、抗拒,這樣的心態往往對檢查是不利的。腸鏡檢查真的非常可怕嗎?來聽聽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內鏡中心吳齊主任是怎麼說的。
腸鏡檢查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腸鏡檢查中,醫生將腸鏡經肛門送入到結腸的起始部位——回盲部,通過管道前端的電子攝像頭觀察腸道黏膜。當醫生在高清顯示器上發現可疑病灶時,通過活檢孔道置入活檢鉗鉗取活體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從而確定病變部位的良惡性。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新一代結腸鏡的構造更加精密、功能更加強大,可以完成從檢查到治療的一系列操作。
腸鏡檢查與結直腸腫瘤
消化道腫瘤的發生多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關,經濟水平的改善使城市人群的結腸癌發病率逐年升高。在北京市,結腸癌的發病率已經僅次於肺癌,位居第二位。
息肉是一大類常見的結腸病變,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以及腺瘤等,通俗的說,息肉是長在腸管內面的「肉疙瘩」。如果我們腸腔內長了息肉,自身是沒有感覺的,很難有所察覺。部分具有危險的息肉,可慢慢長大,最終發展成為結直腸癌。結腸鏡檢查中,醫生可以及時發現並摘除這些潛伏在身體內的「炸彈」,完全切斷息肉癌變之路。可以說,結腸鏡對早期結直腸病變的篩查和治療有效降低了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致死率。在歐美和日韓等國的腫瘤篩查指南中,明確推薦45歲以上的居民接受結腸鏡檢查。我國也已經將結腸鏡應用於城市居民的癌症篩查。
腸鏡檢查前需要做哪些準備?
首先,受檢者需要做血常規、肝腎功能、凝血試驗、感染性篩查(例如愛滋病病毒、B肝表面抗原等)等血液學檢查,確定具有良好的身體狀況,沒有明顯的檢查禁忌。此外,對於有傳染性疾病的患者需要特定的內鏡清洗消毒措施。
在檢查前1∼2天受檢者應開始吃流食或半流食,例如牛奶、果汁或稀飯等,不要吃像青菜這類纖維素多的食物。一般於檢查前一天的晚上或檢查當天早上按照醫囑,服用清腸藥物,排空腸道。檢查當天應禁食水。
腸鏡檢查是如何進行的?
大多數人可以較好的耐受結腸鏡檢查,可能會感到一些腹脹或壓迫感,並不會感到明顯的疼痛。但對疼痛比較敏感的患者,可以考慮選擇無痛結腸鏡檢查,醫生在檢查前給您靜脈注射鎮靜劑,讓您在沒有意識的狀態下接受檢查,無任何不適感。在檢查時,患者一般採取左側臥位,並按要求變換體位,醫生操作結腸鏡慢慢推進,整個過程通常持續5∼10分鐘。
結腸鏡檢查後有哪些注意事項?
檢查後患者可能會感覺腹脹,排氣後症狀會迅速緩解。一般情況下,結腸鏡檢查結束後可以進食。但在某些情況下,如進行了內鏡下息肉電切手術,醫生會要求患者口服營養液和止血藥物。
對活檢病理結果顯示為良性腺瘤的患者,並不是說您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因為根據最新研究顯示,腺瘤切除後每年大概有5∼10%的復發率,因此發現腺瘤的患者需要在治療1∼2年後定期複查結腸鏡。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43216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