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綠小豆除了治療水腫以外,還有一個獨特的功能,你知道是啥麼?

情感生活| 2017-02-27| 檢舉

紅綠小豆除了治療水腫以外,還有一個獨特的功能,你知道是啥麼?

紅小豆和綠小豆在古代的五穀劃分里,屬於同一個類別,也就是「菽」。我們中醫所說的五穀就是指「稻、黍、稷、麥、菽」,其中「菽」就是各種豆類的總稱。紅小豆和綠小豆最重要的共同點,在於它們的實際功效。

其一,紅小豆和綠小豆都有利水消腫的功效。

在五味之中,這兩樣都屬於甘淡之品,味甘入於脾經、胃經。中醫講「淡滲利濕」,兩者都可以治療水腫、尿少等病症。其中綠小豆性寒,有清熱作用,兩者合用更適用於濕熱性質的水腫。

紅小豆性善下行,能通利水道,在《食療本草》中就有使用紅小豆來治療「大腹水腫」的記載。因此,現代醫學也將其應用在治療腎性水腫、肝硬化腹水和營養不良性水腫,都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在用法上,紅小豆既可以內服,也可以外用。

內服時,可以單用紅小豆煎服,也可以配伍其他利水藥,共同發揮作用;外用時,可以用於治療下肢水腫,用紅小豆煎湯後,放至溫和不燙的程度,直接浸泡膝蓋以下部位。

其二,紅小豆和綠小豆都有治療瘡癰腫毒的作用。

兩者都味甘,甘淡能利水滲濕。其中綠小豆性寒,更善於解毒清熱;而紅小豆色赤入心,更善於排毒消腫。瘡癰腫毒多數都屬於濕毒、熱毒,如果將這兩種豆類合用,則濕熱雙清,一舉兩得。

這裡所說的瘡癰腫毒,包括中醫講的各種濕毒、熱毒導致的皮膚疾患,比如風疹、水痘、疔瘡、丹毒、癰疽、腫毒、發背等。從現代醫學角度來說,則涵蓋了細菌性、病毒性、真菌性等各種類型的皮膚外科疾病。其中包括由細菌感染所引起的皮膚病,如膿皰瘡、毛囊炎、蜂窩織炎、癤、癰、丹毒等;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膚病,如單純性皰疹、帶狀皰疹、水痘、風疹等;還有其他因素導致的各種皮膚病,如濕疹、藥物性皮炎、天皰瘡、褥瘡等。

其中,紅小豆尤其擅長消腫排膿,對於痄腮、乳癰、爛瘡、丹毒等。在癰腫還沒有破潰的時候,可以用紅小豆研成粉末,用水或醋調敷於患處,外用保鮮膜覆蓋保濕,乾了以後再更換新的。還可以用紅小豆煎湯,在腫毒瘡面所在的部位,直接外洗患處。而綠小豆兼具清熱和祛濕的功效,所以尤其適合暑熱天氣時大人小孩起痱子。

使用的方法也很簡單,只需要用綠小豆粉、滑石粉,混合均勻後,用細孔的篩子,篩出最細的粉末,做成自製的痱子粉。每逢洗澡之後,用粉撲將其撲在長痱子的地方即可。對於各種痘瘡、疹子、丹毒、腫痛、癰瘡,瘡面潮濕、潰爛不結痂的情況,可以用綠小豆的細粉撲在瘡面上。

綠小豆還可以用於熱毒、濕毒性質的水火燙傷、燒傷,以及刀、槍、劍、杖等各種外傷導致的濕熱壅盛的發炎、潰爛。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43212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