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結節、高血壓、失眠!老中醫堅持「異病同治,一方始終」
異病同治是指不論是中醫病名還是西醫病名,只要診斷明確的病如果出現某階段相同的證候或屬於相同的病機,均可用同一種治法治療。異病同治體現中醫「治病必求於本」這一重要治療原則。
(一)治療案例
姬某,女,84歲,本院離休幹部。
主訴:發現雙側甲狀腺結節1月余。
現病史:1月前發現左側甲狀腺處有一綠豆大腫物,經省醫檢查診為多發性甲狀腺結節(冷結節)。左側4.4mm×2.2mm,右側2.2mm×1.0mm,西醫建議手術治療,患者不同意,遂來門診治療。
既往史:高血壓病史,服藥後仍有150/95mmHg;高血脂症,總膽固醇5.95mmo1/L,甘油三酯2.81mmo1/L,低密度脂蛋白3.50mmo1/L;失眠證,每晚均服安定2片,已2年。
(二)思辨與論治
1.中醫診斷:痰核,眩暈,不寐。
西醫確診有四種病:多發性甲狀腺結節,高血壓,高血脂症,神經衰弱。
2.辨病機:患者素體肥胖,面色潮紅,動作遲緩,時有眩暈,口黏不渴,四肢倦怠,舌淡苔白滑,脈濡緩。
證屬痰濕內阻。各種病出現同一病機。
甲狀腺結節:中醫謂痰核,為氣滯痰凝,集結於喉,可以解釋
高血壓:中醫診為眩暈。有虛有實,虛或氣血虧虛,或腎精不足。則或肝陽上亢,或痰濁中阻。本例患者症、舌、脈均符合痰濁,可謂「無痰不作眩」
失眠:西醫多認為是神經衰弱,中醫稱不寐。虛則心脾兩虛或陰虛火旺;實則或肝鬱化火或痰火內擾。本例面色潮紅,長期失眠,心煩,此為痰濕久郁,致痰熱內擾。
高血脂症:雖屬微觀血脂異常,根據現代中醫臨床經驗,亦可從痰濁、痰濕論治。
3.論治
病機雖然均可用痰濕分析,各病又有自身特點,治療先後次序和重點則有不同。先治失眠,解決患者最大痛苦,增強患者信心,再兼治甲狀腺結節。
治則:燥濕祛痰,清熱寧神,佐以軟堅散結:
方藥:黃連溫膽湯加味:黃連10g、法夏10g、雲苓20g、甘草6g、陳皮5g、枳實10g、竹茹10g、牡蠣(先下)30g、海藻15g。
療效:服用1周後睡眠改善,1個月後不再用安定,血壓130/80mmHg(同用降壓藥),改用溫膽湯加天麻、懷牛膝,服用2月,血壓穩定,不再加降壓西藥,3個月後查甲狀腺結節,左側2.2mm×1.1mm,右側1.5mm×0.5mm,均有縮小,患者信心大增。上方加決明子、雞內金、澤瀉、荷葉。再3個月後查血脂:總膽固醇5.10mmo1/L、甘油三酯1.72mmo1/L、低密度脂蛋白3.16mmo1/L,基本屬正常範圍。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42676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