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屬於西醫學定義的「贅生物」範疇,這種多餘的、病態的存在,常常會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人們常常想盡各種辦法來消除息肉。
我們在生活中肯定見過有些人皮膚某個部位長出一個小肉贅,不疼不癢,比較長的甚至會耷拉下來,就屬於息肉樣贅生物。
身上長小肉疙瘩(小肉點),是皮贅(軟垂疣)。
皮贅(軟垂疣)的症狀及治療方法
皮贅是指一種柔軟、皮色的增生物,通過一個細的蒂樣組織附著在皮膚表面,其醫學名稱叫做軟垂疣。皮贅不是皮膚癌症也不會轉變成皮膚癌。
典型的皮贅是年齡的一種特徵,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當中特別常見,更常見於女性,趨向於家族性,懷孕後出現也是很常見的。
皮贅最容易生長在皮膚的褶皺區域,頸部、腋窩、軀幹、乳房下面或生殖器區域。如果衣物或首飾摩擦它們可能會產生刺激症狀,而且影響美觀。
症狀
皮贅起初是皮膚表面的一個很小的柔軟腫塊,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成肉色皮塊,通過一個蒂附著在皮膚表面,容易前後擺動。如果經常摩擦皮贅可能產生刺激症狀,但是不疼。
如果皮贅在蒂處扭轉,其內部會形成血塊,此時的皮贅可能變得疼痛。
診斷
醫生通過觀察就很容易的識別皮贅,因為皮贅具有特徵性的表現(柔軟、容易移動、肉色或輕微的發黑,通常通過蒂附著在皮膚表面),因此不需要任何檢查。如果您注意到皮膚增生物變得堅硬不容易擺動、與周圍皮膚的顏色不同、顏色變化或有疼痛出血的區域,那麼您應該請醫生檢查。如果皮膚增生物與皮贅的特徵不是很符合,醫生可能要做活組織檢查,即取下一小片皮膚拿到實驗室去檢查。
生活中,而且,息肉不僅僅會出現在皮膚表面上。也會出現在人體內,在人體內的很多部位都會出現,最常見的有「鼻息肉」「聲帶息肉」「胃息肉」「腸息肉」「膽囊息肉」「子宮息肉」「陰*息肉」等等。長在體內的這些息肉一定要治療,否則有的會引發病變。
1、鼻息肉 不易治療 久治不愈會誘發併發症
鼻息肉為鼻部常見病,是由於極度水腫的鼻腔鼻竇粘膜在重力作用下逐漸下垂而形成。多數認為慢性感染和變態反應是致病的可能原因。近年發現與阿斯匹林耐受不良,內源性哮喘等全身性疾病有密切聯繫。鼻息肉是一種常見鼻病多發於20~30歲的年青人。
鼻息肉患者會有嚴重的鼻塞感,多是持續性的,鼻息肉增多變大後如果不予治療,鼻背會增寬變成「蛙鼻」。西安交大一附院耳鼻頭頸科副主任醫師白艷霞表示,鼻息肉雖然是良性小腫瘤,但不易治療,如果久治不愈,可能誘發耳鼻喉其他器官的併發症,鼻息肉更致命的是會引發癌變。
2、宮頸息肉 影響懷孕 一般要手術切除
宮頸息肉發現後,一般要手術切除。譚宏偉指出,息肉較小時可先採取藥物消炎,控制感染。超過黃豆粒大小就可在門診微波手術治療,手術後可以進行病理檢查,確認息肉是否惡變。宮頸息肉容易復發,手術後也要定期複查。
臨床上也有更小的息肉卻發生惡變的情況,如果病理檢查有惡變,要儘早採取更多治療措施。
宮頸息肉會產生炎性刺激,有分泌物出現,會破壞女性陰*生理環境,降低精子活力,息肉也會形成黏液栓,會阻礙部分精液進入宮腔,降低受孕率。如果懷孕後發現宮頸息肉也容易導致息肉長大出血,影響孕期健康。所以,一旦發現有宮頸息肉,最好在醫生指導下予以治療。
3、膽囊息肉 最大風險是癌變 符合指征應手術
膽囊息肉最大的風險是癌變,膽囊息肉的癌變發生率小於10%。如果符合以下指征,則需要手術治療:(1)膽囊單發息肉直徑超過1.0cm以上,蒂粗大者,尤其是基底寬,位於膽囊頸部,年齡大於50歲者;(2)膽囊多發息肉合併膽囊結石,有症狀,年齡大於50歲;(3)膽囊息肉伴有臨床症狀;(4)膽囊息肉直徑小於5mm,無症狀。病人應間隔3~6個月隨訪檢查,一旦發現迅速增大或症狀明顯,須進行手術治療。
當然,患者也不必過分擔心,如果發現有膽囊息肉,要定期複查,思想壓力不可過大,遵醫囑治療即可。
4、聲帶息肉
聲帶息肉:手術治療是該病主要的治療方法,適合於成熟的息肉,較大或已纖維化的聲帶小結和長期聲帶息肉患者,經過聲帶休息、發聲訓練和藥物治療無效時,應採取手術的方法進行治療。指導意見:祛除刺激因素,戒除菸酒,注意休息,糾正不正確發聲方法,禁止高聲喊叫,積極治療鼻、咽、下呼吸道的感染。可用抗生素合類固醇激素霧化吸入以達到抗炎消腫目的。注意飲食清淡。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