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精、味精加熱後有毒?炒菜時還能不能放了?
有一天小編正在廚房裡熱火朝天炒菜時,光吃不幹的老公湊過來開始叨叨:別放味精啦!朋友圈裡說味精炒菜有毒!別放雞精啦,電視上說這調料和雞半毛錢關係都沒有...blablabla...雖然我心裡想的是夫妻肺片里還沒有夫妻呢!(╯‵′)╯︵┻━┻可職業精神告訴我必須仔細研究一下,他看到的這些健康貼究竟是不是真的?
1、雞精里確實沒有「雞」,就是味精+添加劑
大部分雞精的包裝上都會畫著一隻可愛的小雞或者一碗美味雞湯,上面還寫著「鮮雞提煉,味鮮純正」、「真正上等雞肉製成」,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雞精是「很多雞淬鍊出的精華」。但實際上雞精和雞沒啥關係,只能說「雞精」這個名字起得太成功了...
其實,雞精的主要成分還是味精(占總成分的40%左右),只不過味精是單一的谷氨酸鈉,而雞精里除了味精外還有澱粉(用來讓調料變成顆粒狀)、增味核苷酸(增加「鮮味」)、糖和其它香料。
嚴格說來,一些高品質的雞精還會加入雞肉粉、雞油等,用來產生雞的味道。不過這種生產成本比較高,不是所有廠家都能做到。
2、雞精和味精放多了,會讓你吃的鹽超標
味精、雞精里的鈉含量雖然比食鹽低很多,但中國人的鈉攝入量普遍超標,一不小心就會放多了,做菜時少放些食鹽、味精和雞精還是有益於健康的。
鹽產生「鹹味」是因為鈉離子,雞精和味精中的谷氨酸離子對於鹽產生的鹹味會起到「增味」作用。所以可以用少量的味精或雞精代替一部分鹽,就能吃到足夠「咸」的菜了。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是適量。
尤其是產婦和嬰兒需要小心,如果乳母在攝入高蛋白飲食的同時,又食用過量的味精,味精內的谷氨酸鈉會通過乳汁進入嬰兒體內,過量的谷氨酸鈉對嬰兒(尤其12周內)的生長發育有嚴重影響。它能與嬰兒血液中的鋅發生特異性的結合,生成身體不吸收的谷氨酸,而鋅卻隨尿排出,從而導致嬰兒鋅的缺乏,這樣,嬰兒不僅出現味覺差、厭食,而且還可造成生長發育遲緩等不良後果。
3、經過高溫加熱的味精「有毒」?
「你一定在朋友圈看到過這樣的說法——溫度超過100℃,味精就會產生致癌物質——焦谷氨酸鈉!」「味精的發明國日本已禁用味精!」這是真的嗎?
味精是從天然食材里提取出來的
味精是以糧食為原料,經過發酵提純得到的谷氨酸鈉結晶,一般的原料就是玉米澱粉,所以味精也算是一種天然食品,並不是人們認為的化工合成製品。很多科學家也都研究過味精的安全性,並沒有發現它能產生危害,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把味精歸入最安全的類別。
焦谷氨酸致癌?並無科學證明。
谷氨酸鈉(雞精、味精裡面的主要成分)在加熱時間比較長,溫度比較高(超過200℃左右)的時候,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焦谷氨酸鈉。但這樣只會讓鮮味損失,目前還沒發現焦谷氨酸鈉對人體有任何的害處,「致癌說」更是無稽之談。
4、用味精和雞精時,要注意這3點
最好在關火前放!
雞精、味精溶解的最佳溫度為70℃~90℃。在150℃時,它會脫水,產生結晶。如果到了200℃以上,谷氨酸鈉會變為焦谷氨酸鈉,所以,不管從安全的角度還是口感的角度,一定不要放太早,而關火前鍋里的溫度會降低,恰好能讓調料們充分溶解。
拌涼菜,先溶解了再放!
涼菜的溫度低,味精和雞精放進去不能充分溶解,起不到調味、變鮮的作用,可先用少量熱水把味精充分溶解後,再拌入涼菜中。
控制雞精、味精的使用量
最後需要提醒大家,不管是雞精還是味精,都應嚴格控制用量,每道菜添加的量不應超過0.5克,每人每日攝入量不超過6克。如果已經用了雞精或味精,一定要減少食鹽、生抽、醬油……等含鹽調味品的使用。
小提醒
產婦和嬰兒需要小心,如果乳母在攝入高蛋白飲食的同時,又食用過量的味精,味精內的谷氨酸鈉會通過乳汁進入嬰兒體內,過量的谷氨酸鈉對嬰兒(尤其12周內)的生長發育有嚴重影響。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397831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