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湯在飯前好,還是飯後好?很多人都弄錯了!

VIP| 2017-01-09| 檢舉

吃飯喝湯,是我們中國人飲食中不可缺少的,中國的湯文化,博大精深。很多中國人都喜歡飯後喝湯,這種飲食習慣已經傳承了千年。但是,有些飲食專家就提出,飯後喝湯對我們的身體健康不利,應該飯前喝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關於喝湯的這些事。

【喝湯小傳說】

南陽人(還有關中地區農村)將吃晚飯習慣的稱為「喝湯」。以「喝湯」代替「晚飯」,來源於一段民間傳說。據傳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桱被明成祖朱棣封到南陽為唐定王。他窮奢極欲,橫徵暴斂,建造了豪華的王府和王府花園,僅王府宮殿就有800多間。南陽百姓滿足不了王室的揮霍,朱檉就強令百姓把一日三餐改為一日兩餐,節餘一頓飯的口糧全部上交王府。有位在王府花園修壘假山的老石匠,終日勞累,飢餓難忍,夜晚回家後就挖些野菜熬湯充飢。不料被在王府山上賞玩夜色的朱桱發現了炊煙,即命人把石匠抓來審問,問他為何大膽違反禁令。石匠辯解說沒有做飯,只是煮一點野菜湯。朱桱派人去揭鍋查驗,果然是野菜湯,石匠才得倖免一死。以後老石匠每晚回家,都煮點野菜湯喝。人們都紛紛仿效。為了躲避王府的追查,傍晚見面時都互致問候,問「喝湯了沒有?」這種習俗保持至今。

【飯前喝湯還是飯後喝湯?】

吃飯喝湯是很多人的習慣,不過飯前還是飯後喝,糾結了很多人:有說飯前喝湯好的,還有說不好,到底怎麼喝?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飯前還是飯後喝湯,並沒有嚴格限制,關鍵在於喝多少湯、喝什麼湯。

國外有研究顯示,餐前喝湯能夠減少用餐時15%左右的食物攝入量,而且胃裡提前先有些水分,食物到了胃裡會膨脹,飽脹的感覺更不容易讓人吃過量。

不過「飯前喝湯不利於消化」的擔心又讓人對此感到糾結,原因是會沖淡胃酸,影響消化。對於那些胃液本來分泌嚴重不足,用餐時再喝很多湯,的確有沖淡胃液的可能性。而飯後喝湯,又有越喝越胖的說法,原因是已吃飽了,再喝湯容易導致營養過剩,造成肥胖,這也有一定道理。

所以,單純說飯前喝湯,還是飯後喝湯,哪個更健康,並沒有意義,關鍵在於喝多少湯,喝什麼湯。不管是飯前還是飯後,對於正常人來說,喝一小碗影響都不大。如果想減肥,那就選擇在飯前20分鐘內喝湯。只是不要大量喝,否則難免影響消化,甚至飯前大量喝還會導致主食吃不了太多,總這樣身體會缺少營養,得不償失。但是,對於胃下垂和胃動力不足的人來說,不管飯前飯後更要少喝。

【喝湯要注意】

很多人對於喝湯的理解有寫誤區,比如濃湯才有營養,還有人喜歡用湯泡飯。其實這些都是不正確的理解。那麼喝湯有哪些講究?我們平時喝湯都有哪些要注意的呢?

湯泡飯

很多人有這樣一個習慣,為了節省吃飯時間,或者是個人的口感喜好,喜歡將湯泡飯吃,而還有些父母也常常這樣用湯泡飯餵小孩,他們認為經湯泡過的飯會變得更鬆軟,更容易下嚥和消化。湯泡飯不用細嚼,就直接進到胃裡,勢必增加胃腸的負擔,食物中的養分也不容易被徹底吸收。胃和胰臟產生的消化液不多,這就加重了胃的消化負擔,日子一久,就容易導致胃病的發作。

中午喝湯不易長胖

早、中、晚哪一餐更適合喝湯呢?有專家指出,「午餐時喝湯吸收的熱量最少」,因此,為了防止長胖,不妨選擇中午喝湯。而晚餐則不宜喝太多的湯,否則快速吸收的營養堆積在體內,很容易導致體重增加。

喝湯別去渣

濃湯中肉類蛋白質的溶出率只有6-15%,剩餘85%以上的蛋白質仍留在湯渣中。

喝熱湯

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承受60度,溫度過高則會造成黏膜燙傷甚至消化道黏膜損傷。

喝湯速度越慢越不容易胖

營養學家指出,如果延長吃飯的時間,就能充分享受食物的味道,並提前產生已經吃飽的感覺。喝湯也是如此。慢速喝湯會給食物的消化吸收留出充足的時間,感覺到飽了時,就是吃得恰到好處時;而快速喝湯,等你意識到飽了,可能攝入的食物已經超過了所需要的量。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39395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