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湧泉穴
湧泉穴養生法由來已久,至宋代已廣為盛行。在《蘇東坡文集》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閩廣地區很多人染有瘴氣(瘧疾),有個武將卻多年安然無恙,面色紅潤,腰腿輕快,後來人們發現,他每日五更起坐,兩足相對,熱摩湧泉穴無數次,以汗出為度。之後,很多人仿效此法,不僅很少得病,而且有多年痼疾的人也不治而愈。
中醫認為:湧泉穴是腎經的一個重要穴位,腎是主管生長發育和生殖的重要臟器,腎精充足就能發育正常,耳聰目明,頭腦清醒,思維敏捷,頭髮烏亮,性功能強盛。反之,若腎虛精少,則記憶減退,腰膝酸軟,行走艱難,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
湧泉穴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處,屈趾時凹陷處便是。
1.補腎壯陽、強筋壯骨
中醫學認為,人體諸多經脈都彙集於足底,與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都有密切關係。尤其是刺激湧泉穴,有益於補腎壯陽、強筋壯骨。
每晚睡前,盤腿而坐,用雙手按摩或屈指點壓雙側湧泉穴,若能長年堅持,自然會增強腎臟功能。
2.緩解手腳冰涼
俗話說:「若要老人安,湧泉常溫暖。」老年人常常陽氣不足,出現手腳冰涼、肢體怕冷、腰膝酸軟、心慌、氣短等癥狀,這時要開始給腎「加把火」,不妨沒事常搓搓湧泉穴。
用手掌快速揉搓湧泉穴,直到有熱感為佳,每天早晚揉搓湧泉穴100下,接著揉搓各腳趾100下,堅持揉搓此穴會促使手腳冰涼的癥狀減輕。
3.舒解鬱悶、增精益髓
氣鬱體質的人情懷不暢,悶悶不樂時間久了必然會阻滯血液的運行。按摩湧泉穴,可以讓大腦的左右半球產生興奮和抑制,使神經內分泌系統得到有效調節,並促進心血管系統的功能,改善血液循環,增強人的體力和精力,使氣機鬱滯的狀況得到緩解。
一個是:足三裡
相傳日本德川幕府時代有一長壽之人萬兵衛,有174歲高齡,其妻有173歲,其子153歲,孫子105歲,個個精神很好,健步如飛。德川將軍問萬兵衛有何長壽之術。萬兵衛答道:「這事不難,我家祖傳每月月初八天,連續灸三裡穴,始終不渝,僅此而已。」
唐代名醫孫思邈活到140多歲,他說過,「若要安,三裡常不幹。」就是說常灸足三裡,可增強體質,預防疾病。足三裡是足陽明胃經的代表穴,也是最重要的長壽穴之一。
中醫認為,胃是人體的一個「給養倉庫」,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時地消化、分解、吸收,人體的其他器臟才可以得到充足的養分,人才能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況的好壞,對我們來說極為重要。而足三裡穴則能擔此重任。
足三裡穴位於外膝眼下10釐米,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自己的膝蓋骨,五指朝下,中指盡處便是此穴。
1治腹脹腹痛、食欲不振、腹瀉便秘
《四總穴歌》中說:「肚腹三裡留。」意思是說,凡是肚子、腹部的病痛,都可以通過足三裡穴來擺平。
如果產生了便秘、口臭,伴有頭昏腦漲的情形,一般是胃熱太盛了,需要從胃經瀉去亢盛的胃熱。建議按摩足三裡穴,每次5分鐘,每天2~3次。
2補脾健胃、補中益氣
中醫養生認為,按摩足三裡穴位有調節機體免疫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等功效。
每天堅持刺激,每天飯前飯後各半小時的時候按兩側足三裡穴每次至少揉3分鐘,可以左右交替著刺激。
3促使孩子長個
家長多給孩子按摩足三裡和湧泉穴,可以增加經絡的運行和人體全身氣血的營養,促進新陳代謝,有利於骨骼的發育,促使孩子長個,每天可按3~5分鐘。
4防早洩
足三裡對於經常感覺疲憊、怕冷、氣力不足甚至容易早洩的男性來說是一個很好的保健和輔助治療穴位。常按摩此穴,有助於男性補陽、防早洩。
tips:足三裡按法有講究
這個穴為什麼叫「足三裡」呢?
其實,「裡」通「理」,就是管理、調理的意思。足三裡可以寫作「足三理」,意思是可以通過這個穴對身體進行多種多樣的調理。
「三理」到底是哪三理呢?就是理上、理中、理下。
胃處在肚腹的上部,胃脹、胃脘疼痛的時候就要「理上」,按足三裡的時候要同時往上方使勁;
腹部正中出現不適,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內按就行了;
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裡的同時往下方使勁,這叫「理下」。
其實人體經脈上有361個穴位,如果再加上經脈之外的穴位,就有上千個。掌握中醫穴位知識,就等於找到了人體與生俱來自帶的「養生按鈕」,通過推拿、按摩這些穴位,對強身健體大有幫助。
不同穴位有何保健功效?怎樣輕鬆找到這些穴位?除了湧泉和足三裡外,平時按揉幾下這些穴位,也能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明目醒腦穴:風池
中醫講「頭目風池主」,就是因為風池穴能治療大部分風病。
【位置】風池穴位於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處,與耳垂齊平。 【功效】常與攢竹穴、太陽穴、睛明穴、四白穴等配合,治療眼部疾病,緩解眼部癥狀。 按揉以上穴位,同時配合頸椎矯治,對治療近視眼有很好的療效。 此外,按揉風池穴和周圍肌肉,可以有效地緩解頸椎病、外感風寒、內外風邪引發的頭痛,以及長時間低頭工作導致的頸部疲勞。工作間隙,輕叩風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作用。養胃穴:中脘
中脘穴,胃經氣彙集之處,脾胃虛弱、運化失調,可取中脘為主進行治療。
【位置】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線上,胸骨下端與肚臍連接線中點處,按壓時會有酸痛感。 【功效】急性胃刺痛患者可點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壓10秒,鬆開,再壓,如此反覆,三五分鐘就可緩解癥狀。 慢性胃不適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輕揉,可促進消化。 急性胃腸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時,還可以按揉天樞穴(位於肚臍旁2寸處)、大巨穴(位於臍下2寸旁開2寸)配合治療。
補腎固元穴:關元
中醫認為,關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的功效,通過按摩、振動和艾灸這個穴位,能強身健體、益壽延年。古人將關元稱為「人身元陰元陽交關之處」,老子則稱之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位置】肚臍以下3寸(約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併攏的寬度)處就是關元穴。 【功效】按揉關元穴可補充腎氣,延緩衰老。對男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緩解腎虛、腰酸、掉發等問題。 對女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治療和緩解很多婦科病。 按揉關元穴前,要先搓熱手掌,將掌心對準腹部的關元穴做搓揉的動作,由輕到重,直到感覺發熱。
養護心臟穴:內關
西醫稱心臟是人體血液循環的中樞,中醫則認為「心主神明」,心是臟腑中的君主,可見心的地位多麼重要。心強大了,人體自然強壯。
【位置】伸開手臂,掌心向上,握拳並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間有兩條筋,內關穴就在離手腕距離兩個手指寬的兩條筋之間。 【功效】按揉內關穴有助於血氣暢通,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鐘左右,直至局部感到酸麻。 除了保護心臟,內關穴還是個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發心臟病時,先讓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間,配合按揉內關穴可起到緩解疼痛的效果。 此外,按揉內關穴還能緩解頭疼、口乾、嗓子疼、頸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症。
清熱止痛穴:合穀
在中醫的《四總穴歌》裡,有「面口合穀收」一句,就是說顏面及口腔的毛病都可以用合穀治療,其實,合穀的作用遠不止如此。
【位置】合穀穴又稱虎口,位於拇指和食指合攏後,隆起肌肉最高處。 【功效】合穀穴有清熱解表、鎮靜止痛的作用,對頭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緩解和治療作用。由於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燒、上火牙疼,吃了葯不能馬上見效,均可通過指壓合穀穴來緩解,力道以感到酸、麻、脹為宜。 如果伴有發燒,可用瓷湯勺刮頸後部皮膚或用手指揪拉周圍皮膚,直到發紅髮紫,有助於排出熱毒,較快退燒。
解腰背酸痛穴:委中
【位置】委中穴位於膝內窩膕窩處中點。
【功效】中醫講,「腰背委中求」,長期久坐、姿勢不當造成腰背和肩膀不舒服的上班族或常感腰酸背痛的老年人,常按委中穴可以通暢腰背氣血。
按揉委中穴時,力度以稍感酸痛為宜,一壓一松為1次,一般可連續按壓20次左右。值得提醒的是,腎虛引起的腰痛還是要以補腎為本。
舒筋活絡穴:陽陵泉
陰陵泉為足太陰脾經之合穴,能健脾益氣,促進脾運化水濕,故為補脾利水之要穴。兩者比較而言,利水的作用尤其突出。經常按揉陰陵泉可健脾化濕、通利三焦、消脹利水,解決體內有「濕」或者水腫的問題。
【位置】陽陵泉在小腿上,找它的時候要端坐不動,用手摸腿,膝關節外下方有一個突起,叫腓骨小頭,腓骨小頭前下方的凹陷就是陽陵泉的位置。 【功效】平時按揉陽陵泉,再配合活動肩膀,可以緩解肩膀周圍的疼痛。此外,陽陵泉還對乳房脹痛、兩肋脹痛,肋間神經痛有緩解作用。
滋陰養顏穴:三陰交
三陰交,這是肝、脾、腎3條陰經的交匯處,它被稱為女人的「不老穴」。它是婦科疾病的首選穴,對月經不調、痛經,以及腹痛、腹瀉、失眠等效果良好。
【位置】位於小腿內側,足內踝(腳踝內側突出的骨頭尖)上方4橫指處。
【功效】按揉三陰交,有助於打通人體淤塞,保養子宮和卵巢,還有調月經、除斑、祛皺、祛痘,治療皮膚過敏、皮炎、濕疹的作用。 從經期前三天開始,每天按揉三陰交,堅持三個月,可以緩解月經不調、痛經等問題。按揉時,將拇指直立放在穴位上,先向下按壓再揉,每次1分鐘左右,停歇後再揉。因為按揉三陰交有調暢人體氣血運轉的作用,所以不適合孕婦。
專家提醒,平常按揉穴位可以治療和緩解疾病,有養生保健的作用,但並不意味著包治百病。除了局部按揉外,還要調整全身的狀況。
值得注意的是,穴位按揉雖然簡單有效,也並不是人人適合,尤其是孕產婦和體弱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要隨意嘗試。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