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苦口黏口臭?對付肝膽濕熱,96歲的老中醫推薦這個小方!
作者:路志正
路志正教授生於1920年,是衛生部正式頒布的首屆「國醫大師」,2009年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授予「終生成就獎」,2016年被授予「中央保健工作傑出專家」的稱號。
我們的身體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小問題,這些問題其實都是身體給我們的警示,提醒我們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當出現了口苦口乾時,就要考慮肝膽問題。如果這時候的舌苔黃膩,那多半是肝膽濕熱。當一個物品在過於潮濕的環境中時就容易腐爛,腐爛後郁而發熱,熱就會向上躥。我們身體內部也如此,所以肝膽濕熱的病人常表現為舌苔黃膩或口苦口乾。
肝膽濕熱的常見症狀
◆頭昏頭脹◆口苦口黏
◆舌苔厚膩◆舌體胖大
◆睏倦乏力◆血壓不穩
平時肝膽濕熱的朋友,也可以將茵陳和大棗搭配,作為家庭保健的一個小方。這個小方的適用人群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要有肝膽的症狀,比如脾氣急躁,肝區疼痛、不適,慢性膽囊炎,脂肪肝等;二是體內有濕熱,比如舌質偏紅,舌苔黃膩。如果你自己看不懂舌苔的話,起碼要有口苦、口黏的感覺。否則單純的一般濕邪,沒有化熱的,不建議採用這種方法。
茵陳大棗湯
【材料】茵陳12克,大棗10枚。
【做法】將大棗掰碎,與茵陳共入鍋中,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
【用法】飯後飲用。分1~2次食棗、喝湯,也可代茶飲隨飲。
茵陳是一個苦寒的藥,喝起來口感不太好,大棗有保護脾胃的作用,而且味兒甜,加入後,一是可以保護脾胃,二是可以中和苦寒的味道。茵陳和大棗的搭配符合中醫的搭配原則,既清利肝膽,又顧及脾胃。
為什麼肝膽上的病,還要照顧到脾胃呢?
中醫講,濕性纏綿,肝膽上的濕熱不是短時間能去除的。濕熱膠結,如油入面。什麼意思呢?人體內的濕熱狀況,就好像把油和麵粉混在一起一樣,難分難解。不管是保健用的茵陳大棗湯還是醫生開的茵陳蒿湯,都要服用一段時間才會起到作用。
但是長期服用苦寒的藥物一定會損傷脾胃,所以要保護好脾胃,否則再好的藥也發揮不了作用。而且,如果不保護脾胃,肝膽疾病嚴重到一定程度時,也會損傷到脾胃。所以,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到「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這個觀念在現在臨床上的應用非常廣泛。
文章摘自路志正《無病到天年2:大病預防先除濕》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