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有個大隱患----顱頸部動脈狹窄
什麼是腦中風?
腦中風,又稱腦卒中或腦血管意外,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中風兩大類,通俗地說,就是腦出血和腦梗死。缺血性腦血管病,臨床較多見,約占全部腦血管病人的70%~80%,是由於腦動脈硬化等原因,使腦動脈管腔狹窄,血流減少或完全阻塞,腦部血液循環障礙,腦組織受損而發生的一系列症狀。
中風是危害人們健康的重要疾病,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及復發率高的特點,目前已與心血管病、惡性腫瘤成為三大致死原因,並且是首要的嚴重致殘原因。
腦中風來臨前的症狀有哪些?
腦中風常使人猝不及防。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中風常有些先兆。下面列舉的幾種情況即屬於中風的徵兆:
1、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說話不清,吐字困難,失語或語不達意,吞咽困難,一側肢體乏力或活動不靈活,走路不穩或突然跌倒。這是由於腦血管供血不足,運動神經功能障礙所引起的。
2、面、舌、唇或肢體麻木,也有的表現眼前發朦或一時看不清東西,耳鳴或聽力改變。這是由於腦血管供血不足而影響到腦的感覺功能的緣故。
3、意識障礙,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老想睡覺或整日昏昏沉沉。性格也一反常態,突然變的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走遲緩或多語易躁,也有出現短暫的意識喪失,這也和腦缺血有關。
4、一過性肢體無力,一過性黑朦,言語不清,頻頻打哈欠,突然對近來發生的事情全部遺忘。
5、「小中風」,即TIA,主要表現為自覺半身無力或半身麻木,突然說話不靈或吐字不清,甚至不會說話,但持續時間短,最長不超過24小時。發生「小中風」的患者在一年內有42%發生中風。必須高度重視「小中風」,及早就診。
如何確定自己是否屬於腦中風易患高危人群?
1、心臟病,特別是冠心病,心功能不全,都不同程度的減少了腦血流量,容易形成心臟微血栓脫落,使發生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增加。
2、高血壓患者,高血壓被公認為腦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謝和脂肪代謝紊亂,增加了動脈化和發生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
4、一過性腦缺血發作,俗稱「小中風」,往往是發生腦血管病的先兆。如反覆發作,近期更易發展成「完全性中風」。
5、腦動脈粥樣硬化,是腦血管病的病理基礎,由於腦動脈內膜厚,管腔狹窄,而造成腦供血不足,頸內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微血栓脫落都可引起腦栓塞。
6、其他如肥胖、喜食肥肉、高脂血症者、菸酒癮過大、脾氣急躁、體力活動少、先天性腦動脈畸形和頸椎病經常眩暈發作者。
7、有中風家族史者。與高血壓病一樣,腦血管病具有遺傳傾向。
頸動脈狹窄與腦中風
中風發病在腦,禍根可能在頸部。
大腦是一個特殊的需氧器官,每分鐘約有750—1000毫升供應腦。每側頸內動脈每分鐘通過約350毫升血液。當頸內動脈狹窄超過50%時,腦供血將受到嚴重影響,微循環血流變慢、淤積,即可形成血栓,從而導致缺血性腦中風。如果是頸動脈內膜粥樣硬化斑塊引起管腔狹窄,那麼,斑塊亦可脫落引起腦中風。目前研究發現,近1/3中風的發生與頸動脈的阻塞性病變、尤其是各種原因所致的頸動脈狹窄有關。
怎樣知道自己是否有頸動脈狹窄?
我們將病人分為兩類,一類是無症狀的,一類是有症狀的。無症狀者不易發現,但占多數。怎樣發現他們呢?
年齡50歲以上,有高血壓、冠狀動脈或周圍動脈硬化者,應考慮作頸動脈彩超除外頸動脈狹窄。還有一部分頸動脈狹窄病人表現出一些症狀,常見的是TIA發作,表現為突然發生頭昏目眩,一側眼暫時性發黑,胳膊、腿發麻無力,說話不清等。這種症狀出現可僅數分鐘,也可數小時,但在24小時內完全消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小中風」。有這種情況可不要耽誤了,應趕快去看醫生。
已經得了腦栓塞的病人,只要恢復得好也應檢查有無頸動脈狹窄,因為這些病人還會再患腦栓塞,而且是更重的腦栓塞,若能及時治療可能存在的頸動脈狹窄,就會大大減少復發的機會。怎樣檢查有無頸動脈狹窄呢?很簡單,只要去有條件的醫院做一個專門的CT或磁共振的頸部血管成像,可以明確的診斷是否有頸動脈狹窄。
頸動脈狹窄的治療—頸動脈支架植入術
傳統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即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手術需要在全身麻醉下進行,且術中出血量大,有頸神經損傷和感染等風險,住院時間較長。近十年來隨著血管腔內介入技術的發展,頸動脈腔內成形、頸動脈支架置入技術日臻成熟,特別是腦保護技術的發展,為頸動脈支架技術提供了更加安全的條件。頸動脈支架技術是一種利用特殊器材通過血管腔在頸動脈的狹窄處放置金屬支架擴張和支撐狹窄部的微創治療技術。它損傷小、操作方便、併發症少、效果與傳統手術相當,是一種很有優勢的治療頸動脈狹窄、預防腦卒中的新技術。通常在局麻下進行手術,術中病人完全清醒,在大腿根部穿刺股動脈作血管造影,用球囊導管擴張,再用支架輸送導管將支架送至狹窄部位並釋放,這樣就完全地恢復了頸動脈正常血流和解剖結構的完整性。具有微創性、療效好和恢復快等特點。
溫馨提示:
腦血管病是當今危害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患病率高達1.788%,是我國人口致死的第二位原因。患者往往會有以下思想誤區:重治療輕預防,病情較輕時等等看。往往喪失了治療良機。需要注意的是,已經發生腦中風的患者,約30-40%在5年內會發生再次中風,及可能導致殘疾或死亡。腦血管病患者尤其應該在臨床症狀緩解後,進行腦和頸部血管的檢查,如發現有存在的血管病變,需要考慮做積極的預防治療(如頸動脈支架植入術)以預防中風的發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28507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