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異味是人體五臟六腑功能失調所致病症外在表現的有關反映。中醫學認為口腔為肺胃之門戶,脾氣通於口,心氣通於舌,肝腎之脈循咽喉連舌體。如果臟腑發生病變,在出現全身症狀的同時,也會出現口腔內氣味或味覺異常的症狀。
分證論治
見表1。
表1 口腔異味分證論治
1.脾胃濕熱證
口氣穢惡熱臭,流涎臭,胃脘痞滿,食少納呆,口乾不欲飲,身重睏倦,大便不爽,小便赤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要點:口氣穢惡熱臭,流涎臭,身重睏倦,大便不爽,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濕,理氣和胃。
中成藥:三九胃泰顆粒、楓蓼腸胃康顆粒(表2)。
表2 口腔異味脾胃濕熱證可選用的中成藥
2.胃火熾盛證
口氣熱臭,口舌生瘡,口乾齒痛,面赤唇紅,心煩失眠,便秘,舌紅,苔黃。
辨證要點:口氣熱臭,口舌生瘡,齒痛,舌紅,苔黃。
治法:清胃瀉火。
中成藥:白清胃散、清胃黃連丸(表3)。
表3 口腔異味胃火熾盛證可選用的中成藥
3.胃腸食積證
口出酸腐臭氣,噯氣頻作,脘腹脹滿,大便臭如敗卵,舌苔垢膩,脈細弦滑。
辨證要點:口出酸腐臭氣,大便臭如敗卵,舌苔垢膩,脈細弦滑。
治法:消積導滯,和胃降逆。
中成藥:大山楂丸、保和丸、健胃消食口服液(表4)。
表4 口腔異味胃腸食積證可選用的中成藥
4.肝火犯胃證
口臭或伴有噯氣吞酸,胃脘脹滿或疼痛,兩脅脹滿,納呆,舌紅,脈弦數。
辨證要點:口臭或伴有噯氣吞酸,兩肋脹滿,舌紅,脈弦數。
治法:清肝泄熱,理氣和胃。
中成藥:龍膽瀉肝丸、加味左金丸(表5)。
表5 口腔異味肝火犯胃證可選用的中成藥
5.肺熱壅盛證
口氣臭穢、鼻塞喉痛,或有鼻淵不聞香臭,或有咳喘,咯吐膿痰,舌紅,苔黃。
辨證要點:口氣臭穢、鼻塞喉痛,或有鼻淵不聞香臭,咯吐膿痰,舌紅,苔黃
治法:清肺泄熱,化痰止咳。
中成藥:清肺消炎丸、清火梔麥片、羚羊清肺丸(表6)。
表6 口腔異味肺熱壅盛證可選用的中成藥
6.腎虛熱證
口臭,牙齒鬆動,腿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等。
辨證要點:口臭,腿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等。
治法:滋補腎陰,清退虛熱。
中成藥: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表7)。
表7 口腔異味腎虛熱證可選用的中成藥
注意事項
1.脾胃濕熱證
本型多見於口腔異味伴見口氣穢惡熱臭,流涎臭,身重睏倦,大便不爽,小便赤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的患者。對於濕熱內蘊兼有氣滯血瘀的患者,予三九胃泰顆粒尤為適宜;對於兼有傷食及濕熱的患者,症見腹痛腹滿、泄瀉臭穢、噁心嘔腐等,予楓蓼腸胃康顆粒更適宜。
2.胃火熾盛證
本型多見於口腔異味伴見口氣熱臭,口舌生瘡,口乾齒痛,面赤唇紅,心煩失眠,便秘等症的患者。對於胃火熾盛引起口舌生瘡,兼見牙齦腫痛為主的口腔異味患者,宜用白清胃散;若因胃火而口舌生瘡,兼見咽喉腫痛、血熱肉腐的患者,則用清胃黃連丸更適宜。
3.胃腸食積證
本型多見於口腔異味伴見酸腐臭氣,噯氣頻作,脘腹脹滿,大便臭如敗卵,舌苔垢膩,脈細弦滑的患者。保和丸是本證型的基礎方,且寒熱同調,消補並用,適用範圍廣,有食滯胃腸症狀出現者皆可用;對於兼有食欲不振之症的患者,大山楂丸更適宜;對於脾胃虛弱的食積患者,尤其小兒患者,健胃消食片更適宜。
4.肝火犯胃證
本型患者多見久有情志不暢,情志不暢,郁而化火,肝火犯胃,使胃失和降,患者往往會出現噯氣吞酸等胃氣上逆之症,且有肝火存在,如易怒、兩脅脹滿、舌紅脈弦數等症。對於單純肝火犯胃口腔異味的患者,症見胸脘痞悶、急躁易怒、噯氣吞酸、胃痛少食,可予加味左金丸以疏肝和胃;對於因肝火犯胃所致,同時出現濕熱之象的口腔異味患者,如同時症見頭暈目赤、耳鳴耳聾、脅痛口苦、尿赤或濕熱帶下等,用龍膽瀉肝丸以清肝膽實火、利肝膽濕熱更適宜。
5.肺熱壅盛證
本型多見於口腔異味伴見口氣臭穢鼻塞喉痛,或有鼻淵不聞香臭,或有咳喘,咯吐膿痰,舌紅,苔黃的患者。清火梔麥片與羚羊清肺丸皆對因肺胃鬱熱導致的咽喉紅腫所引起的口腔異味患者適用,若熱象較著,則羚羊清肺丸最效;清肺消炎丸清肺化痰、止咳平喘,對於痰熱阻肺所致的口腔異味患者更適宜。
6.腎虛熱證
本型多見於口腔異味見口臭,牙齒鬆動,腿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的患者。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對腎陰不足,但熱象不著的患者適宜;知柏地黃丸滋陰清熱,對腎虛火旺的患者適宜。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23394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