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也有『發育期』—「心肌梗塞、發燒、流感」等九大惱人疾病,預知病發時間點,奪回健康主導權!

疾病也有「生理時鐘」

(source:genomemag)

日本有句俗話「能睡的孩子長得快」,是指在晚上十點到次日凌晨二點這段時間,也就是生長激素的分泌量達到頂峰,睡得又香又沉的孩子長得快。

生長激素是一種有造骨作用的荷爾蒙。小嬰兒出生三至四個月後,在夜間的睡眠時段中就開始分泌,所以發育期的小孩子,如果睡眠時間不足有可能長不高。

生長激素的分泌量之所以因時間而異,是因為生理節律透過時鐘基因,烙印在我們身體上。由時鐘基因來決定的生理節律,也會影響疾病的發病時間及症狀的惡化與否。

所以從以前我們就知道,腦梗塞易發病的時間是夜間到早上的時段,心肌梗塞是一大早至中午,腦出血則是黃昏時候

另外,慢性關節風溼、氣喘是在一大早

結核、痢疾等因細菌感染而造成的發燒,也是在早上至中午的時段

流感病毒、諾羅病毒(一種引起非細菌性急性胃腸炎的病毒)所造成的病毒型發燒,則好發在黃昏

異位性皮膚炎和偏頭痛在夜間最容易惡化。

歐美有報告表示,在夜間進行化療投藥,可以提高療效。理由很簡單:因為避開骨髓細胞分裂複製最旺盛的時段(正中午前後)進行治療,所以骨髓細胞沒有受到藥物的毒害。

類似這種配合體內生理機能,所採行的治療法叫做「時間療法」。一般在日本的醫療現場,又稱為「黑色療法」。

嘗試過這種療法的橫濱市立大學附屬醫院表示,使用這種治療方法,病患比較不會發生噁心嘔吐、白血球減少等副作用。副作用一減少,病患就吃得下東西,免疫力就不會直直落。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22813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