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姜灸,隔鹽灸,隔蒜灸的區別於作用功效

Jira Ka ...| 2016-07-22| 檢舉

艾炷隔物灸又稱間接灸,是指在艾炷與皮膚之間隔墊上某種物品而進行施灸的一種

方法。此法首載於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其創立了治霍亂「以鹽內臍中,上

灸二七壯」的隔鹽灸;灸腫令消法「取獨顆蒜橫截厚一分安腫頭上,炷如梧桐子大

,灸蒜上百壯」的隔蒜灸;治毒腫疼痛不可忍的隔椒灸等。

隔姜灸一般治療寒證,隔鹽灸一般用於神闕穴,隔蒜灸有殺蟲驅寒作用,用於肺癆

隔姜灸:《針灸大成》卷上,灸聚泉穴治咳嗽,「灸法用生薑,切片如錢厚,搭於

舌上穴中,然後灸之。」又明張介賓《類經圖翼》卷十一治療痔漏,亦用隔姜灸法

。又清吳尚先《理瀹駢文》記載:「頭痛有用醬姜貼太陽燒艾一炷法。」

隔姜灸適用於因寒而致的嘔吐、泄瀉、腹痛、風寒濕痹、陽痿、痛經、周圍性面神

經麻痹等。

操作方法;

取生薑一塊,選新鮮老薑,沿生薑纖維縱向切取,切成厚0.2~0.3厘米厚的薑片,大小可據穴區部位所在和選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間用三棱針穿刺數孔。施灸時,將其放在穴區,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點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時,略略提起薑片,或更換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6~9壯,以皮膚局部潮紅不起皰為度。灸畢可用正紅花油塗於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膚灼傷,二是更能增強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

注意事項:

1.隔姜灸用的姜應選用新鮮的老薑,宜現切現用,不可用乾薑或嫩薑。

2.薑片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證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較為敏感的部位,薑片

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證,薑片可切得薄一些。

3.在施灸過程中若不慎灼傷皮膚,致皮膚起透明發亮的水皰,須注意防止感染。

隔鹽灸:是臨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是指用純凈乾燥的食鹽填平臍窩,上置大艾

炷施灸的方法,因本法只用於臍部,故又稱神闕灸。最早載於《肘後備急方》,用

以治療霍亂等急症。現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進,如在鹽的上方或下方增加

隔物;治療的範圍也有相應的擴大,已用於多種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證的治療。

操作方法:令患者仰臥,暴露臍部。取純凈乾燥之細白鹽適量,可炒至溫熱,納入臍中,使與臍平。如患者臍部凹陷不明顯者。可預先置臍周一濕面圈,再填入食鹽。然後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燙熱,即更換艾炷。為避免食鹽受火爆裂燙傷,可預先在鹽

上放了一薄薑片再施灸。一般灸3~9壯.

適應病症:

本法有回陽、救逆、固脫之功,多用於急性寒性腹痛、吐瀉、痢疾、小便不利、中

風脫證等。

注意事項:

1.施灸時要求患者保持原有體位,呼吸勻稱。尤其是穴區覺燙時,應告知醫生處理

,不可亂動,以免燙傷。對小兒患者,更應核格外注意。

2.萬一臍部灼傷,要塗以龍膽紫,並用消毒敷覆蓋固定,以免感染。

隔蒜灸;屬於艾炷灸之間接灸的一種,主要用治癰疽腫痛之症。具有拔毒、消腫、定

痛的作用。《肘後備急方》中記載灸腫令消法:「取獨顆蒜橫截厚一分,安腫頭上

,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壯」。在明·《類經圖翼》中又作進一步的發揮:「設

或瘡頭開大,則以紫皮大蒜十餘頭,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錢,同搗成膏,照毒大小

拍成薄餅,置毒上鋪艾灸之」,發展成隔蒜藥餅灸法現代在灸治方法上基本上沿襲古代,有醫者將其發展為鋪灸;在治療範圍上則有所

擴大,如用以治療肺結核及疣等皮膚病證。

操作方法:

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兩種。

1.隔蒜片灸:

取新鮮獨頭大蒜,切成厚0.1~0.3厘米的蒜片,用針在蒜片中間刺數孔。放於穴區

,上置艾炷施灸,每灸3~4壯後換去蒜片,繼續灸治。

2.隔蒜泥灸:

以新鮮大蒜適量,搗如泥膏狀,製成厚0.2~0.4厘米的圓餅,大小按病灶而定。置

於選定之穴區按上法灸之,但中間不必更換。

主治病證:多用於癰、疽、瘡、癤、疣及腹中積塊等。近年來還用於肺結核、瘰癧

等的輔助治療。

注意事項:

在施灸過程中若不慎灼傷皮膚,致皮膚起透明發亮的水皰,須注意防止感染。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4myJBR.html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18456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