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對身體有什麼影響?
氣虛
氣虛,泛指身體虛弱、面色蒼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頭暈、動則汗出、語聲低微等。氣虛是一種多發證,多因先天不足、營養不良、年老虛弱、久病未愈、大手術後及疲勞過度。在臨床上,氣虛還包括肺氣虛、心氣虛、脾氣虛、腎氣虛諸證。
養生方法
氣虛體質養生原則——補脾、健脾
為什麼只補脾健脾,而補肺呢?——雖則,「肺是主氣之樞」,但是,脾為氣血化生之源,脾為肺之母,脾土生肺金,所以,脾虛是氣虛體質的核心薄弱環節,補脾健脾最為重要。
補氣食材推薦
黃芪
性微溫,味甘,也是中醫極為常用的補氣中藥,是民間常用的補氣食品。不少醫書都稱黃芪補一身之氣。《本草求真》認為:黃芪為補氣諸藥之最,是以有耆之稱。
人參
性溫,味甘微苦,為中醫最常用的有力的補氣中藥,也是眾人皆知的補氣食物,它能大補元氣。《藥性論》中說它補五臟氣不足。《醫學啟源》還認為,人參治脾胃陽氣不足及肺氣促,短氣、少氣,補元氣。
山藥
為補氣食品,凡氣虛體質或久病氣虛者,宜常食之,最為有益。山藥可以補肺氣,補脾氣,補腎氣,故凡肺氣虛或腎氣虛或脾氣虛的方藥中,都常用到它。
血虛
指體內陰血虧損的病理現象。可由 失血過多 ,或久病陰 血虛 耗,或脾胃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血液等所致。由於氣與血有密切關係,故血虛每易引起氣虛,而氣虛不能化生血液,又為形成血虛的一個因素。
血虛主症為面色萎黃.眩暈.心悸.失眠.脈虛細等。
養生方法
血虛症多見於肝、心疾患。因此,補血養肝和補血養心應為血虛體質者的主要養生原則。另外,補血要注意健脾與益腎。氣能生血,故補血應兼以益氣,以達到補氣生血的目的。
補血食材推薦
血虛者使用藥物養生重點在於補血調血,常用的補血中藥有熟地黃、當歸、阿膠、何首烏、白芍、枸杞子、五味子、黃芪、人參、黨參、西洋參等。
陰虛
是指精血或津液虧損的病理現象。因精血和津液都屬陰,故稱陰虛,多見於勞損久病或熱病之後而致陰液內耗的患者。陰虛嚴重者可導致亡陰證,症狀為:汗熱而黏、呼吸短促、身畏熱、手足溫、躁妄不安、渴喜冷飲,或面色潮紅、舌紅而干、脈細數無力。此屬體液大量消耗而表現出的陰津枯涸的病變,為危重證候,應及時予以滋陰補津。
陰虛的養生方法
中醫認為,肝藏血,腎藏精,因為陰虛之人養生關鍵在補陰清熱,滋養肝腎。
滋陰食材推薦
飲食調養不宜溫燥、辛辣、香濃的食物,適宜汪洋滋補的食物。如黃精、熟地、何首烏、當歸、玉竹、麥冬、石斛、百合、沙參等滋陰生津類為主。
陽虛
指陽氣不足或功能衰退的證候。《素問·調經論篇》:「陽虛則外寒。」通常多指氣虛或命門火衰,因氣與命門均屬陽,故名。肺主氣,氣虛多屬肺氣虛或中氣不足,因而衛表不固,故外寒;陽虛則陰盛,故命門火衰亦多見功能衰憊,濁陰積瀦的病證。此外,陽虛亦可見於心陽虛或脾陽虛。症見面色白、手足不溫、怕冷、易出汗、大便稀、小便清長、口唇色淡、口淡無味、食欲不振、舌質淡、苔白而潤、脈虛弱等。治宜溫補陽氣。
陽虛之人的養生方法
陽虛之人養生關鍵在於養陽,五臟之中,腎為一身的陽氣之根,脾為陽氣生化之源,因此此類體質著重當著得在溫補,以振奮陽氣,溫化寒濕,暢達氣血。
陽虛的食療方法
飲食調養宜進食肉桂、杜仲、鎖陽、巴戟天、韭菜籽 、冬蟲夏草等。且注意「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可適當配伍滋陰養血類的材料一起使用。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16976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