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濕氣、痔瘡、掉頭髮、氣虛、便秘,展大俠講給你聽
2016-07-05 15:35
展大俠又來了~ 先點個訂閱吧
來回顧一下我們展大俠已經發布的內容:
一圖秒懂中西醫的區別
106歲老人從不犯心腦血管疾病,全靠5個習慣,人人可複製
貼了個面膜之後變身殭屍臉,好恐怖,到底是為啥?
(非廣告)腳臭、氣虛、痔瘡,到底咋回事,又該咋整?
頸椎病、高血壓、腰椎間盤突出、糖尿病、腳臭,一個一個告訴你
血糖居高不下,這可怎麼行,中西醫一起給你聊聊糖尿病
(非廣告)我可以掉頭髮、濕氣重、犯痔瘡,但我絕對不能坐以待斃
1分鐘,1組漫畫,把兩性關係講透了
一定要點擊「訂閱」,查看歷史消息,看看這些展大俠講的健康知識。
喜歡這些文章,就點擊「訂閱」吧!
今天呢,展大俠主要是來回答患者私下詢問展大俠的問題
1、夏天濕疹怎麼回事?
2、夏天便秘是怎麼回事?
問題一:
夏天濕疹怎麼辦?
濕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瘙癢劇烈的一種皮膚炎症反應,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三種,中醫理論認為,急性者以濕熱為主,亞急性者多與脾虛不運、濕邪有關,慢性者因病久傷血,血虛生風生燥,肌膚失去滋養而成。
急性濕疹:初為多數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皰疹或小水皰,基底潮紅,逐漸融合成片,由於搔抓,丘疹、丘皰疹或水皰頂端抓破後呈明顯的點狀滲出及小糜爛面,邊緣不清。如繼發感染,炎症更明顯,可形成膿皰、膿痂、毛囊炎、癤等。自覺劇烈瘙癢。好發於頭面、耳後、四肢遠端、陰囊、肛周等,多對稱發布。
亞急性濕疹: 急性濕疹炎症減輕後,皮損以小丘疹、結痂和鱗屑為主,僅見少量丘皰疹及糜爛。仍有劇烈瘙癢。
慢性濕疹:常因急性、亞急性濕疹反覆發作不愈而轉為慢性濕疹;也可開始即為慢性濕疹。表現為患處皮膚增厚、浸潤,棕紅色或色素沉著,表面粗糙,覆鱗屑,或因抓破而結痂。自覺瘙癢劇烈。常見於小腿、手、足、肘窩、膕窩、外陰、肛門等處。病程不定,易復發,經久不愈。
中醫在治療濕疹方面的方法有
1、急性濕疹如濕熱重,紅腫滲出時宜清熱瀉火,涼血利濕,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亞急性濕疹宜健脾利濕,方用除濕胃苓湯加減。慢性濕疹則宜養血祛風,活血潤燥,方用四物消風湯加減。
2、也可以採取針灸的方法
常選用的穴位有曲池、足三里、委中、血海;耳針穴位如肺穴、神門、皮質下及內分泌穴等。
另外在生活中也需要多加註意
1、平時穿棉質柔軟的內衣褲
2、濕疹患者儘量避免食用辣椒、毛筍、蝦、蟹、糯米、茄子、肉、蔥、蒜、胡椒、蘑菇、韭菜、蠶豆、咖喱、咖啡、煙、酒、可可、海腥。
3、不能過於頻繁的洗滌或用很燙的熱水洗澡,這樣反而會破壞皮膚屏障,誘發和加重病情。
問題二
夏天便秘該咋辦?
便秘是一種在臨床上比較常見的複雜症狀,需要糾正的是,便秘不是疾病,只是一種症狀,主要是指排便次數少、糞便量減少、糞便乾結、排便費力等。便秘的判定還要結合患者排便的性狀、排便習慣、排便困難程度來決定。
便秘從病因上可以分為器質性和功能性兩類
1.器質性
(1)腸管器質性病變 腫瘤、炎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腸腔狹窄或梗阻。
(2)直腸、肛門病變 直腸內脫垂、痔瘡、直腸前膨出、恥骨直腸肌肥厚、恥直分離、盆底病等。
(3)內分泌或代謝性疾病 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旁腺疾病等。
(4)系統性疾病 硬皮病、紅斑狼瘡等。
(5)神經系統疾病 中樞性腦部疾患、腦卒中、多發硬化、脊髓損傷以及周圍神經病變等。
(6)腸管平滑肌或神經源性病變。
(7)結腸神經肌肉病變 假性腸梗阻、先天性巨結腸、巨直腸等。
(8)神經心理障礙。
(9)藥物性因素 鐵劑、阿片類藥、抗抑鬱藥、抗帕金森病藥、鈣通道拮抗劑、利尿劑以及抗組胺藥等。
2.功能性
功能性便秘病因尚不明確,其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
(1)進食量少或食物缺乏纖維素或水分不足,對結腸運動的刺激減少。
(2)因工作緊張、生活節奏過快、工作性質和時間變化、精神因素等干擾了正常的排便習慣。
(3)結腸運動功能紊亂所致,常見於腸易激綜合徵,系由結腸及乙狀結腸痙攣引起,除便秘外同時具有腹痛或腹脹,部分病人可表現為便秘與腹瀉交替。
(4)腹肌及盆腔肌張力不足,排便推動力不足,難於將糞便排出體外。
(5)濫用瀉藥,形成藥物依賴,造成便秘。
(6)老年體弱、活動過少、腸痙攣導致排便困難,或由於結腸冗長所致。
下面介紹幾種生活中緩解和消除便秘的方法
1、每天補充充足的水量,但是每次不能喝太多,這樣會給腎造成一定的壓力。
2、每次飯後建議喝小半杯酸奶,酸奶有助於胃中食物的笑話,利於食物吸收,還能起到殺菌的作用。
3、每天睡覺前,喝上一杯蜂蜜水,喝完蜂蜜水半個小時後才能睡覺,這樣可以避免眼部浮腫。
4、平時要多運動,體內血液循環好了,便秘症狀自然就會減輕。
5、儘量每天早餐後排便,這一時段結腸推進動作較為活躍,易於排便,另外,儘量選用蹲坑方式解決問題。
6、保持心情愉悅,研究表明,大笑時震動肚皮,對腸子有按摩的作用,能幫助緩解便秘症狀。
點擊訂閱,了解更多健康知識
也可關注微信公眾號:健康時尚百科
了解更多更勁爆更實用的養生常識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16086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